《道德经》学习第五十三天
今日开始学习《道德经》辨证篇,第58章“其政闷闷”。《辨证篇》整合《道德经》相关的6章。本章讲何谓辨证?西方哲学讲辩证,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所以是辨证。辩与辨不同。辩,为言,为识神思辩、口舌争辩;辨,为心,为元神感应、内明,思索形而上与形而下事物转换的极点、关键。本章重点在于理解极,理解和把握住事物变化的极点。
【正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直译】
政治宽厚,人民自然淳朴
政治严苛,人民反生狡黠
灾祸啊,幸福却跟它形影不离
幸福啊,灾祸就伏藏在它中间
谁能说清楚这种变化的拐点?
祸福的这种变化啊没有定准
堂正的,反过来却变成奇诡
善良的,反过来却变成妖孽
人们的迷惑已有很长时间了!
所以圣人会做到:
方正而不割伤人
锐利而不刺伤人
直率而不要放肆
光明而不要耀眼
【我所悟】
无为而治
这一章先是说明“无为而治”的好处:国家政治宽大浑朴,民风自然就会淳厚。然后又讲祸福、正奇、善恶的概念。在老子看来,祸福、正奇及善恶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旦时空条件发生改变,那么它们往往也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
这里老子讲述得道明君治理国家的方式——无为而治。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中,“闷闷”的意思是宽厚、仁大;“淳淳”的意思是自然淳朴。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统治者够施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那么人民就会摒弃私念而不妄为,回归到自然淳朴的状态之中二内心自然淳朴,人们就不会惹是生非,这样国家也就太平安定了。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不但不会摒弃私念,还会为了满足私欲而相互争夺,当他们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时候,必然会发生逆乱。反抗的过程其实是心智的较量,如果人民的心智不足以应付统治者,那么他们就会陷入绝境。
福祸相依
在本章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灾难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谁也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任何幸福的背后都潜伏着灾祸,但是灾祸并不是永远存在的,灾祸的反面就是幸福。我们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它讲的是一个老者失马复得,人们纷纷前来道贺,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好事。后来他的儿子从马背上摔下来,人们纷纷前来安慰,但是他也不认为这是坏事。所以并不感到悲伤。几天之后,官府前来征兵,他的儿子因摔伤而没有被征走。这则故事很好得诠释了老子的观点。由此可见,福和祸没有绝对的界限,为祸福而快乐或悲伤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对于灾难和幸福,我们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
辩证法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为什么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
为政者察察,两眼对着人民,明察秋毫,两者之间,流动的是负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的问题和缺点就越来越多。
这就好像有个严厉的大家长,下面个个都不爽,生出各种反抗的心。好比家庭要有一种无形的祥和,家长不要那么严肃、苛刻,家庭气氛不要那么紧张。
4、生活之中如何应用祸兮福之所倚的哲思解决遇到的困难?
在遭遇挫折、困难时要正确认识与对待,把暂时的挫折当作锻炼,心中怀有希望,卧薪尝胆,自我修养,充实自己。
5、尝试理解中正奇极之间的关系。
“中正极奇”这几个字体现了老子的对立与辩证的关系,是老子朴素的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比如做事不要过分,如果过分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论(极)。“正”有“矫正”之义,也有“通常”之义,还有“正好如此”之义(正),“正好如此”就是“守中”(中)。后面对应的是“奇”,说明了“正虽然是好的,但正之再正就未必是好事”(奇),你帮助别人是好事,可是过度地帮助会使得对方产生依赖,丧失了自立能力,还有可能招致对方的抱怨乃至仇恨。这也揭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论断。
6、字的解释:①缺:机诈;②极: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