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辽宁大学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岁月》有感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1人  Yanxhan

“当时,火车站上到处是人,有送人的,有被送的,一片嘈杂。近平站在车厢中,桥桥大姐在车下隔着车窗望着弟弟。”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望着车窗外亲人熟悉的面孔,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也会“骤然一痛”吧?

毕竟,“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

可他还是走上了那条艰辛、漫长的知青道路。

“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南,过黄河大桥,沿着陇海线,一路到了西安。没换车,火车又开到了铜川。抵达铜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长路遥遥,风尘仆仆。

十五六岁的孩子,身上已染风霜。

而到了陕北农村,“跳蚤关“、”饮食关”、“缺油关”、“劳动关”……

种种困苦,根本数不过来。

环境是艰难的,可习近平总书记,却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便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近平,走啊,咱们去梁家塌吃他们一顿!”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不去,他就坐在那里看书,他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吧。”

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仅仅比我们小三四岁。

可是,他是那样的勤奋、自律,对劳动是那样的热爱,对他人是那样的关怀,对知识是那样的沉醉。

他的青春,不是明艳的花色,而是深沉的土色。

可正是这样的青春,铸就了习近平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

我一页页翻着,体悟着那代人淳厚朴素、埋头苦干的精神,如同抓一把孕育了累累硕果的泥土在手,那股由岁月积淀出的、品质的芬芳,淡淡的,却令我的内心泛起波涛,久久难以平静。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衣着朴素,甚至可以说破旧,我的面前,望着我。他的头顶是蓝幽幽的天,他的脚下是灰扑扑的地,他的目光如炬。

他,他们,是伟大的。

而今日的中国,正以昂扬之姿,立于地球。

全世界都在聆听着,睡狮苏醒时,震撼九洲的怒吼。

而国家的怀抱里,我们,青年,更应向习总书记那一代人学习,

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练自己。

燃烧自己的青春,以灰烬,肥沃我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