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不要分数,但中学的学习需要小学基础
前段时间一位原来的同事微信给我留言,他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每年都要做小升初的专题研讨会,今年他要在会上做主题发言,想着我教过多年中学现在又教小学,就问我对小升初衔接有什么想法。
我有什么想法?小升初的衔接很可能只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家长的重视远不及幼小衔接。
为什么?因为幼小衔接带给家长的痛是直观的,而小升初的阵痛只会是孩子一个人默默地承受。
01
我教过小学才知道,小学一年级开学的第一个月甚至前两个月里,都还会有孩子闹着要回家。第一天送孩子去学校读一年级的家长,远比第一次送孩子读初高中紧张。
因为读一年级的孩儿可能会哭,会闹,会鼻涕眼泪糊满脸扯着爸妈的衣角不愿进校门。
“都读初中了,有了困难也该学着自己克服了。”
我记得当年第一次离家去镇上读初中,好长时间都会想家,天天夜里偷偷地抹眼泪,却从来没有给爸妈说,自然他们也不会知道。
父母不知道,并不代表孩子就没有痛苦。在父母眼里已经是长大成人的孩子,成长的阵痛都是无声无息的。
02
如果说以前的小学生家长还会操心孩子能不能考得上初中的话,现在家长连这个心都不操了,因为小升初不再考试了。
以前小升初考试,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
现在小升初不考试,并不代表所有的孩子都是学好了,全都能考得上。
取消的是考试,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不会取消。
小升初不需要分数,但是中学的学习需要小学的基础。
相比于小学,初中的课程难度明显提高,再加上科目的增加,分摊到每一科的学习时间又比小学要少。
也就是说,到了中学,经历过一个暑假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要用比原来少的时间掌握难度更大的知识。
不管成绩怎么样,都有中学上。
但是如果小学基础如果不够扎实,那种想学习又听不懂,想努力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绝望和无奈,是多么大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读中学的孩子,已经不再像刚读小学一年级那样哭闹了。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呐喊,用行为的叛逆来表达。
孩子此时的痛苦,家长肯定没有面对哭闹着不愿进校门那样强烈了。
有人问,为什么等到孩子读了中学,就很少见家长辅导了?除了一部分是辅导不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放弃。
“能健康地成长就好。”
03
饱受高强度学习的一代为人父母后,又受到快乐教育思想的鼓吹,就有人天真的认为知识的学习可以是快快乐乐的。
更有人错误地把当年自己学习上的刻苦努力也当成一种磨难甚至是摧残,再不愿意让孩子承受一丁点儿压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学习,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自古以来,刻苦努力一直是学习的常态。快乐教育虽然也曾经成为教育的新宠,但凡当过老师站过讲台讲过课的都知道,这最多也就是一种理想,是教育的乌托邦罢了。
现在还有多少小学的老师敢大张旗鼓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很容易被定性为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是在违背双减精神。
没有谁傻到掩耳盗铃,但是那铃铛的响声很容易被过多的更响亮的声音掩盖,以至于我们以为那是一个哑了的永远不会响起的铃铛。
不是所有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都是在贩卖焦虑。
双减我绝对赞同。但是双减是减,不是砍,不是删,更不是归零。
既然要做好小升初的衔接,衔接就说明有断层,至少容易发生断层。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是有明显的梯度的,并不是一升二,二升三那样平缓和自然。
顺利地衔接这个断层,顺畅地踏上更高的台阶,这自然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够做到对学习的足够重视。
04
并不是说家长重视就一定要帮老师批改作业,就一定要隔三差五频繁地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就一定要连合理地换个座位也得请客送礼贿赂老师。
只要是一个合格的老师,都明白这些真的会干扰到自己的正常工作。
我只希望,在老师主动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情况的时候,不要说最近太忙,顾不上孩子;
不要在面对孩子学习问题时候说,我们也没办法,老师你要多上心;
更不要原本是应该布置给孩子的作业,却举报说是低效重复,是在增加负担……
虽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样,但是偶尔听到这种无奈的吐槽,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心里都会生出无尽的悲凉吧。
感谢阅读。我是水清心宁,持续关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中小学作文指导。坚持原创,力争每篇文章都能给您带来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