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故乡村西那座盆儿窑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賓天下

郭树宾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却因清高傲霜、超凡脱俗而别致有格。

东晋桃花源主陶渊明爱菊之名无人不晓,其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让宋人周敦颐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感慨,也令后人附风趋雅效仿至今。

一说起赏菊我就会想起老家村西那座“盆儿窑”,记忆中,故乡王雄庄村周边曾经有三座老窑(今日已全部荡然无存,被文明了)。

相之于“折戟沉沙铁未销、信众磕头盲求药”的北窑和相传巨蛇出没白狐夜行的南窑,村西那座看上去比较低矮而且艾蒿野菊丛生的“盆儿窑”似乎更加浪漫和神秘。

依稀记得那年秋季,生产队社员围在场里一起分高粱时,不过一步之遥的“盆儿窑”正被一大片一米多高的菊花(据说是大队种的药材)包围。

秋风过处,早已塌陷的“盆儿窑”凹处忽隐忽现煞是有趣,自幼淘气乖张的我很想知道那里面都有什么宝贝,于是便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钻了进去。

在我看来,一个琉璃球玩一整天不生厌的年代,“盆儿窑”绝对是淘宝妙地——从那里捡来的各式各样的破瓦罐、破瓦片,还有那上面曲里拐弯的万字不到头、龇牙咧嘴的神仙头像以及缺了半拉的图腾形象,都成了我引以为豪的新玩具和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只可惜,后来不知流落到了何方,又被谁收藏)。

可不知为何,那时候的“盆儿窑”似乎是禁区,大人们绝对不允许我们进去玩,直到有一次没有抵挡住峰子刚出锅的窝窝头诱惑,带他溜进去探宝被捉挨揍。

挨了一顿胖揍之后,心里很不服气,埋怨峰子走漏了风声,发誓再也不带他玩儿。

传到父亲耳朵里之后,他便恐吓我说那里闹鬼,还故意在日落之前亲自带我远远地去看那忽明忽暗的“灯笼鬼儿”。

说实话,这“灯笼鬼儿”不仅没有吓到我,反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一天傍晚时分,我偷偷溜出家门站在村头向西方眺望,远远地又看见了父亲所说的“灯笼鬼儿”在“盆儿窑”那边转悠。

好奇心驱使我跟着“灯笼鬼儿”一路跑了进去,“灯笼鬼儿”不见了,却意外地发现一个崭新的棉被小包裹!

当如获至宝的我欣喜若狂地打开时,却吓傻了眼——里面不是什么宝贝,而是一个刚刚死去面容狰狞的婴儿,吓得我扔下便跑(现在回想起来,头皮还发麻)……

时隔多年后,在生物课上听老师讲菊花喜欢在腐殖土壤生长,也第一次明白了“灯笼鬼儿”是何许神仙,才知道父亲不让我去“盆儿窑”那里玩儿的真正原因。

据说在欧洲菊花栽种得最多之处是墓地,因为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而今用菊花扫墓如同用玫瑰表达爱情一样,其实主要是“西俗东渐”的结果吧。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又是一年赏菊时,谨借元稹诗作,祭奠记忆中被菊花簇拥的“盆儿窑”和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