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随笔
七月的第一天,去车站送别友人后回到家中,百般聊赖,将此本书剩余的部分一口气看完了,算是又看完了一本,有种莫名的快意。读完了想写点啥,像上学那会儿写点总结,观后感之类的,但脑袋里除了只记得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几个人物名称外其他的都不记得了。词拙,竟一时不知如何总结,胡乱写些罢。
小说叙述的是在民国的多元背景下,几个大户人家的兴衰故事。如序言里所说,作者在以平常的心态写出旧式家庭里老一代人们的腐朽生活,如纳妾,缠足,养戏子,勾心斗角等文化陋习,都是以常态的形式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在另一个场景里,新文化因子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这些旧家庭中,影响着下一代年轻人。冯仁桢姐姐冯仁钰秘密参与抗日活动最终牺牲,卢文笙走出家庭偷偷奔赴战场,仁桢从不自觉的参加抗日活动,到亲身投入学生运动。还有,范逸美,吴思阅,阿凤等等从事的是地下党抗日工作。。
小说里有很多处读到时就不自然地联想到如今社会的一些陋习,比如“和田”那章,开篇就写如今人们眼中的 名伶言秋凰形象,"名伶言秋凰做了鬼子军官的姘头,这在襄城仍是一桩大新闻。人们惊异,然后唾弃,狠狠地说,前几年誓死不为鬼子唱戏,想学梅博士,终究是守不住。...一个戏子,唱够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没看清贰臣的下场,戏子终究是戏子,一个下九流,你能指望她怎么着.先前只道是名族大义,说到底事关风月。人们隐晦的笑。笑过了之后,男人们便都有些激愤,他们愤愤地骂一句"汉奸",很不解气,只觉其中铿铿锵锵,全是快意恩仇。"满世界的唾弃和鄙视,全是一副正义凛然。
人言可畏,人们总喜欢对他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嚼舌根子,饭后谈论起来还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想一想,在如今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儿又何曾断过?
男女主角两条线交错展开,最终交织在一起。可故事完而未完,而哪一个时代的故事又有必定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