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密:中国密码战史(4)
第四节 清末民初密码的应用
清末至民国初年,是我国电报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以有线电报来说,国际线路通达全球,国内一般的县级区域也基本到达。无线电报开始应用,但当时以长波电台为主,耗资巨大且传输效果较差,所以广泛使用的还是有线电报。密码编制技术停滞不前,在军政机关中却确实是普遍使用了,但有时候,使用密码也确实会耽误朝廷大事。
1898年9月,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失败。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从天津乘坐英国太古公司的重庆号轮船南下,就是他从天津出海的9月21日晚间,京城的军机会发电报给驻守天津的荣禄,要求其在天津盘查康有为,并要求荣禄给烟台的李荣杰和上海的蔡钧发电报,要求他们注意盘查康有为,如捕获可就地正法。荣禄接电报后一方面派员在天津查缉,一方面则按军机处指示将电报发往两处。荣禄发往两地的电报都严格按照要求使用了密码。
等到重庆号抵达烟台时,因为需要临时停泊几个小时,康有为并不知悉朝廷正在通缉他,还大摇大摆地登岸游览。其实,这时由荣禄发出的抓捕康有为的密码电报已到烟台,只是主政地方的登莱青道台李希杰此时正在青岛与德国殖民当局谈判划界及开设海关的事情,这位李大人还严格遵守了随身携带密码本的规定,将那份至关重要的密码本带走了。结果,尽管他留在烟台的部下收到了这些电报,但他们没有密码本,完全不晓得电报的内容,使得康有为逃过一劫。后来在船抵上海之前,因为英国人的帮助,康有为幸运地得以转乘英国军舰脱险。
进入民国,各种密码更是满天飞。当时,密码本的编制发放有几种途径,一是由上级发给下级,中央政府一般都会发给各地军政首脑专用密本,用于沟通联络;二是由上级呈送上级,很多下级官吏每每为了向上级汇报一些密情,就自作主张编制一套密码本呈送上官;三是各地官员之间交换密码本,以互通情况。
但说来也是笑话,因为很多高官根本不把保密当回事,经常会出现“官泄”情况,有时候所谓密码竟形同明码。如1912年8月13日,黎元洪发出《黎副总统致大总统请将张振武正法电》,此电报系用黎元洪与袁世凯通讯专用密码“捷密”发出,电报全文600余字,内容为罗列湖北辛亥首义的重要将领张振武的“罪状”,请袁世凯将张振武“正法”,袁世凯接电后即命人在北京将张振武捕获杀害。一时间舆论哗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纷纷指责袁世凯。袁世凯为了推卸责任,于8月18日在当时的《政府公报》全文刊出了黎元洪的电报,但如此一来,张振武之死的责任固然推给了黎元洪,而所谓的“捷密”密码又有何密哉?
收录于1914年版《黎副总统书牍汇编》的《致大总统请将张振武正法电》北洋时期的军政首脑对于无线电通讯保密普遍缺乏认识,过于自信于自己的密码安全性,而对外国的侦收破译工作没有防范,甚至有时还会给外国人直接送上自己的电报。比如,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主要将领吴佩孚亲赴秦皇岛前线指挥战事,为与北京建立无线电通讯,他竟然与秦皇岛日本守备队商量借用电台发报,得到了日方同意,“惟虑内容泄露,经商定办法二条,(一)用密码发电,每日以五次为度,每次不逾七百字。(一)特定记号北京发电借用固西之名,此间借用土桥之名。用特转电奉闻”。吴佩孚想当然地认为使用密码和地点代名能够保守军事机密,殊不知,如此一来,日本人连截收电报的工作都省下了,直接就能获得当时直系最重要军事行动的密码电报,为其破译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
也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下野的皖系军阀段祺瑞与张作霖联合对付曹锟和吴佩孚,段祺瑞也争取到日本方面的支持,在天津日本租界内由日方代为架设了用来与各方联络的电台。在战局发展的重要关头,段祺瑞靠这些电台发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影响战局甚大。毫无疑问,这些对战局影响巨大的电报,也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民国初年,军阀攻伐不断。为使用方便,当时军事系统编发的密码往往是一种密本发放到多处使用,一些有经验的将领即可由此获得己方的行动情况。如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第一军参谋长李藻麟最初就是从截译的友军电报中获悉冯玉祥倒戈的消息的。他回忆,
11月(并非11月,应为10月,李氏系误记--引者注)22日午后3时,我正在山海关第一军司令部内办公,无线电队队长金鸣岐收到别处电波发出的一封电报,译出送我查阅。电报内容如下:
“大总统钧鉴:‘捷密’:职部驻长辛店第二团被围甚急,职已率在保定之各部前往增援,北京城内情况如何,恳请电示。旅长曹世杰叩。”
曹世杰是曹锟的亲侄儿,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保定。该电文密码系捷密(作战时所发密码),此电万无可疑,但电文内称步兵第二团被围,这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情;同时又询问北京城内情况,是则城内当亦发生事变。我遂将此电文交彭寿莘阅看,彭亦惊讶不已,但也一时测不出所以然。23日早4时,接到冯玉祥的漾电,于是真相大白。
到此时,电报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半个世纪,电报密码也已使用了许久。终于,中国的密码破译事业开始了。
破密:中国密码战史
第一章 密码战的开端
第四节 清末民初密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