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象征理论与案例
什么是象征:“象征”(symb01)一词,最早来自希腊语,其最初的意思是“‘一 块木板分成对半,双方各执其一,以示友爱’的信物”。。后来几经演 变,便成为用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精神。换言之,即 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辞海》定义“象征”为: “藉有形之事物以表示无形之主观者:谓之象征。其内容与外形间之 价值常有差异。”。由于象征具有这种以有形表现无形的功能,致使象 征体的含义往往大于自身的含义。据此,美国当代文论家劳•坡林为象 征下了一个最为简洁的定义: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它自身。
在本册书中,提到一个词“文学象征”。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包括:文学象征,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而这里笔者要阐述的是文学象征。
什么是文学象征: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从文学象征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征:哲理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
哲理性:表达哲理是创造文学象征的目标。这是至境意象的本质特征。文学象征意象作为“表意之象”,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诗人瓦莱里说:“诗人有他的抽象性思维,也可以说他的哲学,就在他作为诗人的活动中,他的抽象思维在起作用”④哲学已经普遍而深刻地渗透文学,下面以波德莱尔的《天鹅》为例。
“一只从笼中逃出的天鹅,把嘴向一条干涸的小溪伸去。它心里怀念着故乡的美丽的湖泊,说道:“水啊,你何时才流?雷啊,你何时才响?这不幸的怪物几次伸长抽搐的脖子,望着无情的天空,向上帝吐出它的诅咒”
诗人写的是天鹅,但令我们想到的是人类的处境,天鹅逃出牢笼,依然陷入困境,记忆中美丽的家园不复存在。天地之下,没有它的容身之地,它只能无助向着冥冥中不知何处的上帝发出它的诅咒。这岂不是现代人心灵感受的象征?人类自产生以来,为获得生存的自由与自然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但是,随着人类一步步地战胜和控制自然,人类也同时一步步地走向生存的绝境,是应该诅咒上帝呢,还是应该诅咒人类本身呢?这确实是个难解的哲学问题。波德莱尔对人类命运的诗意沉思浓缩到了天鹅这一形象上,使之成为表意之象。
暗示性:文学象征所具有的的非直接的表义特征。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大甲虫。戴望舒的《雨巷》,艾略特的《荒原》。
荒诞性:在现代艺术中,“荒诞”成了一个极常见的术语,如“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戏剧”等。其实都是由意象的形象的“奇辟荒诞”引起的:对于意象的这一:特征,中国古典文论早有所揭示。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认为《庄子》的预言和《离骚》之抒愤都十分奇特,不可思议。他认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已不是生活物象本身的形态,它通过奇辟荒诞“以衷(表达、显示)天地自然之理”,达到象征目的。那么荒诞的概念便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比如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埃及狮身人面像是人与兽的嫁接;华沙美人鱼是美女与鱼的合成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笔下一个小镇上的人都变成了犀牛的故事,也具有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等待的荒谬悲剧,揭示了人生的荒诞性。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大多数作品。但也有作家刻意追求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以写实的手法创造了寓言式的审美意象。
多义性:文学象征往往是一个形象蕴含多重意义,有的是作家新赋予的意义。如余光中的笔下的夸父。李商隐的锦瑟。
在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没有将文学象征拿出来单独讲之,而是将它放进了审美意象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之中。笔者觉得该处,童庆炳那本书讲得更好,因为他将象征与文学意象联系起来。更能让人深入理解。具体如下:
审美意象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童庆炳《文学理论》225页)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古义是表意之象,这个意是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至理,具体来说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此中意象已经是具体的观念意象,其实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实俱备的意象说:把意象理解为表意之象,即圣人们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黑格尔认为世界上一切民族最古老的艺术都是象征,是一种观念意象。而文学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向,如叶燮所言,是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诗人应追求这种至理、至事的高级艺术形象,并称它为达到艺术至境的意象。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征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实际上可分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正像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造意向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尼采曾呼吁,诗人应当成为伟大的“艺术哲学家”,用他们的作品给人们以“形而上学的慰藉”。艾略特也说:“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他的《荒原》就是这种哲学的诗意表达。卡夫卡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事情,解释某种难以理解的事情。他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商品推销员推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虫的意象,深刻刻地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在戏剧中追求哲理化倾向。由于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杰姆逊宣称:“现代主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界定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意象艺术。因为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这里的是狭义的,对于狭义的象征,黑格尔曾有过严格的界定,具体来看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但呈现于感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的表现”。这种“意义的表现”或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 或者是一种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虫。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意义”的载体了。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夸父》为例:这是一首立意警策的象征诗,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担忧: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霭的冷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去
20世纪以来,中国人仰慕西方文明,穷追不已,已经形成了可悲的思维定式;其实,西方文明已是夕阳西下的“落日”,它的美好,不过是中国人心造的幻影犹如长河落日的绮丽。而且,为了追赶西方,我们不惜去丢弃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果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的衰落。最后诗人提醒我们,既然追不上西方文化,何不迎头撞上去,从东方的文明里,去寻求人类光明美好的未来。显然这里的“旭阳”象征着东方文明,“夸父逐日”式的悲剧,则象征着中国人20世纪追逐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诗人以他清醒的历史理性反思20世纪人类文明的悲剧,希望中国人能发扬自己的历史主动精神,从悲剧性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_树起雄心壮志,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去探索人类未来的前途。理解本诗的象征含义,才能发现诗人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诗意的历史沉思。从这首诗中的形象的性质来看,它们已“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里的“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而这一点便成了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在现代艺术中,“荒诞”成了一个极常见的术语,如“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戏剧”等。其实都是由意象的形象的“奇辟荒诞”引起的:对于意象的这一:特征,中国古典文论早有所揭示。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认为《庄子》的预言和《离骚》之抒愤都十分奇特,不可思议。他认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已不是生活物象本身的形态,它通过奇辟荒诞“以衷(表达、显示)天地自然之理”,达到象征目的。那么荒诞的概念便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比如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埃及狮身人面像是人与兽的嫁接;华沙美人鱼是美女与鱼的合成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笔下一个小镇上的人都变成了犀牛的故事,也具有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等待的荒谬悲剧,揭示了人生的荒诞性。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大多数作品。但也有作家刻意追求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以写实的手法创造了寓言式的审美意象。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思维被简单地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瓦莱里认为诗人有他的抽象思维即哲学,在他作为诗人的活动中,他的抽象思维在起作用。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如艾略特所说的那样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立物”。而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是受抽象思维即“意”的制约的。卡夫卡为什么选择甲虫而不选择毛毛虫,是因为甲虫的甲壳是由生存竞争中动物的种自我保护本能而形成的,恰与人类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相类似,这与卡夫卡关于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有关。一般的甲虫都有翅膀,而翅膀意味着某种飞翔和超越的自由.这是与人类的生存现状相矛盾的特征,将妨碍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的表达,所以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始终没有出现翅膀。表现了意象创造过程中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严格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事实上,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观的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时就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包括嫁接、组合和重新设计等,由于意象的设计要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生活物象本来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严格地说,它已不是什么“客观对应物”,而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了,这种主观性在抽象型意象中往往会发挥到极致。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韦勒克认为,文学的审美意象往往暗示一个系统,而细心的研究者能够像密码员破译一种陌生的密码一样解开它”说的就是审美意象鉴赏的求解性特征。如果说意象创造时的思维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话,那么意象鉴赏时的思维则是由具象到抽象,即从对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达到对哲理观念的领悟。所以当人们一接触到审美意象时,鉴赏过程便失去了像对意境那样的品味性质,也不同于对典型的那种领略体验的性质,而是不断地要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从始至终,追问到底,这就是意象鉴赏的求解性。由于意象形态的不合常情,不合常理,常使人―接触它便顿生疑窦。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变成了猜测的过程。比如当你站在毕加索的巨幅油画《格尔尼卡》面前,你的灵魂便立刻被震惊,并且会产生无数的疑问,当你从倒地的士兵、怀抱婴儿号哭的母亲、仰天仰天呼叫的失魂者上,猜到这可能是表现一场非正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便可以产生一种了悟的兴奋,伴随这种审美情感,你便会想到牛头可能代表法西斯,惊马也许代表人民,有这样的理解你不满足,还将继续求解下去。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几乎充满了意象审美鉴赏的过程,读者通过思索和求解,往往能领悟到意象所负载的某些观念和哲理。但是好的象征意象,又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为确切的结论,好像有无数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正如黑格尔所说象征到了极致就变成了谜语。马拉美也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个谜”。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是他为思想创造的“对应物”,但是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猜想,这样,不同的读者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这便想”,这就是审美意象显得歧义丛生的原因。我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成了千古诗谜,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作玄秘莫测,现代派作品意蕴深奥难懂,都是审美意象的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表现。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笔者在查询文学象征理论时,还发现了以下类似的名词概念。故将其整理了下来。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审美意蕴。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二是暗示的方式。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它侧重以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的、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象征主义: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象征主义流派,二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从创作方法上来看,象征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反叛,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开始走向没落,现实主义转入批判现实主义阶段和出现自然主义分支的极端时候的一种艺术倾向。它与批判现实主义同时发展着,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艺术潮流之一。它认为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它把文学重新拉回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去。然而,它抒写的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异情趣,抒写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诗的目的不是要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读者似懂非懂、恍惚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其中的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而是追求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的意象
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形成的文学思潮。它强调艺术的创造,主张艺术不应当只是描写客观世界,而应揭示隐藏在客观世界背后的真实,显示人的心灵状态。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意识之间,存在对应或默契。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主观意识的对应物来暗示出主观精神、心灵状态,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它致力于挖掘语言的潜能,打破了词语的单一性、含义的直露性和明确性,在曲折性与含蓄性中突出语句的转义,暗示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成为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作者:考文学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69504dada90
来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