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诗的发展和雅乐的消亡(二)
诗的发展
《诗三百》主要是抒情诗,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从止从心,志即思想感情,把志藏在心里,藏在诗中。
01
诗发展的第一阶段
诗产生于文字之前,它是为了记录,记诵历史、生产生活,经人们口口相传。
而在劳动时,人们疲惫了,便可以歌唱,诗都是可以吟唱的。
02
诗发展的第二阶段
由于文字的出现,变由散文记载历史,而此时之前的诗就相当于史书。于是志也在那时变成了记载的意思。
03
诗发展的第三阶段
上古的诗相当于后代的史,上古的歌相当于后代的诗。
此时押韵的诗与歌合流。
而诗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诗经》的阶段。
《诗经》反映的不仅是历史,还有现实。
而《诗》代表着文化的早熟,它反映的社会现实,好多还在我们如今的社会当中。讽刺社会不公平,不公正,同情弃妇等等。
雅乐
墨子说的“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汉乐诗,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歌唱的,它们是歌乐舞一体化。
而我们如今看到有些诗读起来不押韵,应该是古音古韵发生了变化。
诗和音乐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诗》的歌唱自然是用通用的雅言。语言通才可以交流。雅言就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如果是方言,听都听不懂,何谈交流。那《诗》唱出来的就是雅乐。
01
雅乐的消亡
雅乐是代表着封建领主制,而新声的到来严重冲击了雅乐。
所谓礼坏乐崩,西周上层建筑的崩溃,封建领主制被封建地主制替代。雅乐也因此消亡。
02
六经变五经
雅乐的消亡,六经也随之变成五经,《乐经》中的乐谱没有人再使用。乐谱丢了,雅乐也就亡佚了。
而《乐经》中部分文字类应该留了下来,在《乐记》中保存。
03
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较量
雅乐就是先王之乐,雅乐节奏慢,并且过分地给予它政治色彩,贵族们都不爱听了。但是孔子保护雅乐的,他说雅颂各得其所。而即使如此,也无法改变雅乐消亡的命运。
而世俗之乐就是新声,它的节奏欢快。郑声就是先进音乐的代表。
在春秋战国时期,刘邦项羽是楚国人,喜欢楚声,汉朝建立后,楚声便走入了国家的庙堂。《汉大赋》《汉乐府》就是其代表。文化选择了《楚辞》。而似乎河南豫剧与新声有丝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