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功的六个重点
1、以意运动
2、用意不用力
3、太极手不动
4、气沉丹田、逆腹式呼吸
5、形成动作链
6、八面支撑
以意运动(意念+)
与“意念”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一开始会觉得“意念”很玄,其实还是很实在的,就看你如何去理解。强调“以意运动”,就是养成一种“意念”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一有意念动作就跟上,一有动作意念就紧随。慢慢的意念与动作之间形成默契,好像“条件反射”的道理。只要有“提肛”的“意念”即可,“提肛”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链接: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巴甫洛夫从试验中得出,几种不同的刺激都能跟蜂鸣器一样起同样的反应。例如,不论是打铃还是轻微的点击,只要与食物结合起来,就会使狗“遵命”流口水。巴甫洛夫把这种非本能的反应称作“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另外一个实验是,给狗喂食的同时吹哨子。重复多次以后,狗一听到哨声就分泌唾液,不过狗对各种哨声——响亮的,微弱的,高音的,低音的都起同样的反应,似乎不同的哨音在他们听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实验员使用几种哨子,但是只吹一个特定的哨子才给肉吃。不久,这些狗就只对给他们带来食物的哨子声有反应了。
提肛吸气:贯通任督二脉
今天在站桩时,能够轻松地、清晰地感受到打通了任督二脉,这里的关键是“提肛”。丹田之气积聚之后,轻轻一提肛,丹田之气就轻松越过尾闾,沿着督脉经过命门,节节而上,通过颈椎,形成顶劲,直达百会穴。再顺着任脉沉入丹田。
提肛吸气:只需一个意念
一提肛,丹田之气就会改变方向而往上走了。一开始有点刻意,用力过度,就会很拘谨。其实,只要一个提肛的意念,奇迹就会发生。“意念”真的很神奇。
“意念+”:破解以意运动
太极拳特别强调“以意运动”,这对初学者来说很难掌握。我前不久才领悟到,其实就是将意念与动作建立联系,这样似乎更好理解。用意念带动呼吸、带起动作,动作中有意念参与,所以说太极拳是“意气运动”。如何破解?念念不忘“意念+”。
连贯:强化“动作链”
右手缠丝的几组联系:呼吸与手的开合相联系,开吸、合呼。手的开合与转腰相联系,看似手的开合,其实是由转腰带动的。手的缠丝与移动重心相联系,顺缠移向左,逆缠移向右。移动重心与收胯相联系,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后弧线。
用意不用力
“零重力”是阴阳合力
昨天打拳中体会到“失重感”,也可以换一个词,谓之“零重力”。这是重力的相对平衡,这里有自然之力,又有人的相对应的力,构成了阴阳合力。
由此看来,阴阳合力,可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尤其是打拳的人自己,又构成了一个阴阳的系统。
气沉丹田与虚领顶劲,是整个身体的阴阳,浊气往下降,清气往上升。两个手之间构成阴阳。单手的开合是阴阳,手心手背是阴阳。两脚的重心倒换、虚实变化是阴阳。手与脚之间有阴阳。
阴阳不能失调,阴阳相合,周身一家。可见保持“零重力”,是行拳的诀窍。
缠丝功中体验“失重感”
缠丝功熟练了,很单纯,可以静心体验“失重感”,关注“指尖”的感觉。很多道理就悟出来了。
有惯性,就会快。克服惯性,处于“零重力”状态,速度就慢了。几乎是静止状态,身体定了,心静了。
“零重力”与“零用力”
让身体有“失重感”,身体好像漂浮在空中,这是检验“不用力”的很好的方法。“失重感”就是“零重力”。“零重力”不是没有重量,而是重力的平衡。由“零重力”想到“零用力”,也不是“不用力”,而是一种“平衡”的力。借助“意”的推动,达到肌肉放松,锻炼筋骨。
呼吸六细节
1、吸胯后坐(准备)
2、提肛吸气(起点)
3、节节向上(督脉)
4、顶劲虚领(百会穴)
5、舌抵颔收(细节)
6、气回丹田(任脉)
默念:1、2……5、6
逆腹式呼吸的六个细节,可以帮助打通任督二脉,也就是所谓的小周天。记住六个细节之后,可以默念数字来提示。还可以省略为“1、2……5、6”,3、4是过程,处于连贯状态,是自然而然的。再省略为“1、2……”,直到无需提示。
这是从“有意”达到“无意”。一站立就有感觉,一呼吸身体就有记忆。
发现:“三收一吸”是关键
如何轻松完成逆腹式呼吸?我找到了“三收一吸”的方法。三收:收胯、收肛、收小腹,与此同时尽可能深长地吸气。
这是逆腹式呼吸六个细节的关键与起点。随之气流就可以顺着督脉节节向上。
“三收一吸”一气呵成
借助呼气,顺着胸腹任脉而下的内气,到达丹田之后,如何转而沿着背部的督脉逆向而上,这是一个难点。
这里需要借力,借助收胯、收肛、收小腹之力,将丹田之气通过会阴、尾闾、命门节节而上,一直上到百会穴。
轻轻松松“三收一吸”,在一气呵成中打通任督二脉。
自然:逆腹式呼吸
相对于已经形成的呼吸习惯,逆腹式呼吸是不太自然的。在长期的训练中,逆腹式呼吸熟练了,也变得自然而然了。
由默念六细节,到慢慢形成身体的记忆,在“意念+”、“动作链”的强化下,现在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运用这种呼吸法,自觉打通了任督二脉,丹田的增压作用明显,全身血液在奔腾,背部有灼热感,全身发热,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
忘记呼吸,意守丹田
自然呼吸,忘记呼吸,意守丹田。这样的结果就是感觉到丹田在呼吸,好像是丹田的呼吸带动了肺部的呼吸。因为两者已经建立了联系,所以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肺部呼吸带动丹田起伏是第一步;直接进行丹田呼吸而不必顾忌肺部呼吸,这是第二步。进一步又回到自然呼吸而丹田能够收放自如,这就是到了自然而然的逆腹式呼吸。
站功”妙不可言
“站功”如此简单方便,可是其妙处可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来类比。
就说“站功·展翅”,外表看是两手从身体两侧自然抬起,其实有一个轻轻的尽量的向外伸展的意味,同时进行逆腹式呼吸。
“意在丹田”,丹田自然起伏,带动肺部呼吸,使肺部呼吸深长细匀。从开始的两者建立联系,再到丹田起伏促进肺部呼吸,同时带动膈肌的上下收缩运动。
动作与小腹丹田起伏变化的关联
形与气是相关的。外形动作的变化,会带来丹田运动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所谓“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吧。
“站功·起势”,双手逆缠,向前、向上抬起,配合逆腹式呼吸。双手尽量向前伸展,小腹丹田的内收点到达耻骨。
与“站功·展翅”不同,“展翅”的小腹内收点可到达耻骨两侧以至腹股沟。
吸气“不上胸”、“不耸肩”
太极拳的呼吸,要求吸气时“不上胸”、“不耸肩”。耸肩是外形变化,表示憋气了,不放松。“上”胸是纵向的拉伸,这容易憋气,其实是要求胸廓横向打开,这样肺活量就大了。
所以,正确的吸气要求是,自然放松不憋气,胸廓横向扩展以加大肺活量。
用丹田起伏带动呼吸
忘记肺部呼吸,以丹田起伏来带动肺部呼吸。不耸肩,不憋气,不上胸,但是胸廓必须横向打开,横膈膜上下运动,这样的呼吸更深更长,还要保持细匀,呼吸的质量提高了,肺部得到锻炼与保健。
“五弓”呼应丹田起伏
身备五弓,“弓”要自然“张弛”。呼应丹田起伏,收“张”、放“弛”,非常和谐。
“站功·单鞭桩”舒服的原因就在于此。丹田收缩时,“五弓”自然张开;气沉丹田时,“五弓”自然松弛。
以腰为轴,腰腹折叠
今天突然有顿悟,对太极拳的腰有了更深理解。把“以腰为轴,腰腹折叠”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腰之轴不仅是旋转,还有折叠,如此可见“腰”在整套拳中的枢纽左右。
腰腹与什么折叠
“腰腹折叠”可以说是核心技术。问题是腰腹,也有说胸腰折叠,是自身折叠,还是与身体其他部位折叠?其实是以胯为中点,与股骨折叠。这就特别清楚,很好理解了。
这也算是“语言孤独”吧,太极拳本来用的就是个人经验语言,再说用了很多的模糊概念与省略。在交流中,大家往往不在同一个定义域上。
其实就是脊柱的运动形式
腰腹折叠运动一定与脊柱有关。只要想明白脊柱的运动方式也就涵盖其中了,即脊柱水平旋转;脊柱前后折叠;脊柱左右折叠;脊柱上下拉伸运动。
能够融会贯通了,大概也算多少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