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儿 ·读书笔记

如何面对 孩子的“恶”? 读《孩子与恶》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11人  冬雪儿

      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里,总希望培育出“好孩子”和“乖孩子”,不遗余力的排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恶”,结果反而招来更严重的“恶”。犯下很多过失,而这种过失的牺牲者,永远是孩子。

孩子与恶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恶”的自己,作者河合隼雄小的时候,对“恶”的自己特别感兴趣。

      “ 恶”是孩子自立的契机。文中通过举例小日高的小学时代,当他开始厌学,讨厌学校的时候,父母还逼他去上学。从小他只对“昆虫”感兴趣,父母质疑他:“虫子能当饭吃”?父母给了日高太多的压力,以至于他开始思考如何去死,以死来抗议父母和学校。日高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发现他有自杀动机的班主任。这位班主任找到日高的父母:“孩子都已经想着死了,还是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吧!”班主任说服了日高的父母,也说服了日高重返校园,要想研究昆虫,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需要重返校园。正因为有了自杀的经历,让日高有了超出常人的自立精神。

孩子与恶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过,经常会听到父母反对孩子们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总认为那样的理想不能以后当饭吃。把孩子们的理想扼杀的同时,助长了他们用“恶”来反抗的动力。

        偷窃的魅力。偷窃在孩子们的内心里是一种魅力,是抵抗不住诱惑的表现。记得小时候的我,跟着其他小孩子们去偷摘邻居家的桑果子,爬树玩,寻找刺激。这种“恶”可以称之为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在这种行为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信号。当孩子欠缺什么、需要什么时,孩子们往往不惜偷窃也要拿到手。这通常会超出大人的认知范围。孩子灵魂深处的需求常常超越大人们的常识。如果大人们能够敞开心扉,与孩子们谈谈,也许孩子们会在第一时间里把他们的愿望和心里话传递出来,以免偷窃行为的再次发生。

孩子与恶

      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校园欺凌不仅仅出现在过去,在现代社会里,无论在世界的那个校园里,都无法避免。欺凌的原因众多。现代校园欺凌主要是施加给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青春期,大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对孩子们的责任越来越多,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不管是欺负人还是被人欺负,都缺少一种跟其他人之间的“心灵的链接”。

孩子与恶

      解决校园欺凌的对策,需要有明确的人生观和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们,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们,释放他们的压力,不去压抑孩子们的天性。通过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孩子们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大门。有一点值得注:跟“恶”打交道的人,有可能一不留神,自己成了万人眼中的恶人。这种危险随时存在,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孩子与恶

    孩子、恶、大人之间应该是三角形关系,而不是单一的一条直线关系。作为大人,多去关心和守护孩子,及时发现他们“恶”的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扼杀他们的“恶”的习惯。“我没有偷过东西/可我偷了别人的心/连偷了别人的心这回事都没觉察到/我不给房间上锁/可我给自己的心上锁/连心上有把锁也没感觉到/不可以撒谎/我就微笑着沉默/自己真的在想什么 /跟谁也不会说/我是个乖孩子/所以/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与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