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那些事我手写我心

我—七年—我

2018-06-08  本文已影响3人  苏雅_移驾养心殿
(百度图片:夜色)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

想想,距离我当初高考,已经是第7个年头。7年光景,委实不算短。记得考完最后一门英语,我和我妈在考场外照了一张相,如血残阳打在脸上,我不自觉皱起了眉。那一瞬间,没有之前无数个午夜预想的欢呼雀跃,只是十分平静地回了家。

闲下来的时候,常常想,18岁的我,和25岁的我,心境究竟变了多少。是往好了变,还是往坏了变。有哪些东西,本该留着,却被我弄丢了。又有哪些东西,不知不觉中找上了我,而我就被裹挟着前进。

怎么去衡量呢?比如可以通过看待一件事,然后问自己是何反应。

前一阵子,郑爽在《这就是铁甲》的节目里,因为裁判读秒缓慢而发飙的事情,相信你也多少耳闻。

我不是一个追热点的人,只是碰巧看到了,因为好奇,于是去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始末,然后顺带看一下网友们的看法。

其实这件事情,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从郑爽对于裁判不公正读秒的愤怒出发,去剖析她的内心;还一个是从另外三个导师的反应出发,去分析旁人的态度。

我习惯于代入,假如我是郑爽,认认真真准备比赛,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机器人,看到好好的机器人因为裁判读秒不公正而受损伤。我也会愤怒。投入越多,就越在意。这个时候,如果裁判停止他的行为,听我说两句,或许我还能够及时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十分残酷的是,裁判充耳不闻,任凭我声嘶力竭地吼。所以我连最起码的冷静也无法保证了。我没办法继续保持体面,展露平静的脸。不管周围的人劝我也好,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脑子里全是愤怒。一定要给我个说法。

也许你会说,像这种明星发飙事件并不鲜见,每次看看就好,你为何触动这么大?

大概这属于我现阶段常常拿出来复盘的一个问题。

面对不公,不尊重,等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为什么是这样处理的?为什么在表达愤怒之前,不能及时收住?纵然表达愤怒了,为什么不能逻辑清楚?为什么周围都是看客?

当然每次不能光发问,实际每一次发问,都是在试图找寻解决之道。

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明白这大概是来源于我对于自己的苛责,希望自己保持开心,于是潜意识里会躲避那些个危险因素。殊不知,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就像《和平饭店》里那个高频词汇:裹挟。

听着是不是就很迫不得已。

既然躲不了,我就选择面对。我又要求自己要淡定地应对。可是平静的语气是讲道理,是分析。这行不通。激烈地表达是争论,愤怒地表达是吵架。这更不得了,自己好像也跟着暴戾了起来。都不好。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先痛快了再说。

感觉在这前前后后的7年光景中,自己比之前更懂得放过自己。开始明白,心里不爽,是需要宣泄出来的。而这过程,别指望自己有多美。开始明白,很多能力,是需要习得的。巧舌如簧的人,不知道每天练习了多少遍。泰山压顶还能泰然自若的人,你只是没见过他惊慌失措的样子,这还没戳到他的点而已。

以及,遭遇了这些,才更能看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比如郑爽,她这么表达完全没错,只是讲究公平比赛,容易认真投入心血的她,下次在选择阶段,就直接屏蔽掉这种“只是游戏”的合作方。

再说看客,从视频中来看,出现冲突的时候,导师吴尊将脸偏向一方,后来郑爽发飙以后,导师撒贝宁安抚她云云,导师张一山在后面看着。

让我想起几个片段。

每次我被迫裹挟进一场争吵中,周围的同事都无动于衷,或继续干自己的活儿,或用余光打量愤怒的我。起初我也郁闷,怎么都这么愈演愈烈了,连个出面解决的人都没有。偶尔有同事偷偷安慰我,但也就那么一次两次。

这是成年人所特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眼旁观,明哲保身。

很残酷,很冷淡。

但是,这仍不失为一种选择。并且,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理所应当。

上次有人替我出头,我脑海里唯一闪过的是小学同学,还有我现在的一个闺蜜。人心,就是通过这么一点一滴显现出来的。也就是那句经典的——日久见人心。这也是命运的奇妙之处,它推送一件又一件事,一个又一个人到你面前,筛出来的,才是精华。又何必去计较那些本就会流失的呢?

对这些筛出来的,势必用心呵护。足矣。

我——七年——我,我还是我,但不再是过去的我。听着像一句废话。想起前一阵子,流行一句话,叫做越活越像个孩子。不认为是退步,而是一种回归,与超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