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众所周知,体制内的晋级是每个体制内人的心病。好像,就是为了评职称而每天工作奋斗似的。殊不知,职称评定已经逐渐失去了当初设定时的初衷。
本来,职称是评价一个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的级别,由此和工资等利益挂钩。为的是激励大家努力干,争取成为最优秀的骨干力量。
然而,职称评定带来的负面问题几乎淹没了这个初衷。下面,布衣就来分析分析:
第一,真正敬业的人,做科研,写论文,是在实践中思考锤炼业务的必经过程,阶段成果也只是业务进步的副产品。这类人,硬件肯定合格,考试也不在话下,职称晋级也是必然。而正好也是这类人,绝大多数,最不看中的就是名利。所以,职称对他们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职称晋级制度,他们也还会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是为了理想在工作。
第二,为了晋级而努力的人,他们为了积攒业绩,使劲儿凑论文,其实,平时的工作跟写的论文根本没有关联,也用不上,甚至于脱节。这就与职称制度的初衷偏离了。
第三,由于职称评定,使很多人都很紧张。领导紧张,担心名额不够用,担心群众有意见。参加评定的职工紧张,怕投票,怕考试不过。不参加评定的职工也紧张,名额有限,投谁不投谁,很为难,有时还会影响同志团结。
第四,为了评职称,要整理大量的资料,耗时费神的,有时还必须停下手里的工作,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安排。
前几年,就有传闻,说是有望对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改革。鲁迅说过“精神不要被物质所累”。要想业务好,就要全身心投入,自身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作为主导的最高级别的制度设置,更不能初衷是好的,实质上却没有存在的必要。一项政策的理论结果,和实际操作的实践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举个例子,物理学里,在无摩擦力的理论状态下的滑动,和实际滑动的数据真的不一样,公式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记得,曾经为了奖励优秀工作者施行的涨3%工资的政策,结果,实际是,领导为了平衡,找得票最多的青年骨干谈话,要求把名额让给业务水平一般,评不上职称的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也曾经见过,为了讨要这个3%的名额,又哭又闹,天天往领导办公室里跑,工作也不干了。
这些看似合理又利好的政策,真的有些得不偿失啊!如果能有更好的制度,避免掉前面的不利因素,当然好。
当然,我们可能不能高瞻远瞩,也许会片面些,但是,这些弊端确实存在着。也希望尽快能有新的制度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