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还乡||63

王小可的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就在你去探望她之后的第二天夜里。
但是,在探望王小可母亲之前,那天上午你还有一件事情想做。你想去母校看看。你所指的母校,当然是你曾经就读的高中,你是不会如此定义小学和初中的。
在你眼里,小学就是个模糊之地,对它,你几乎没有了具体印象,而事实上,你的小学也早已不存在,它在浩浩荡荡的城镇化建设中,被推倒且埋葬在一幢高楼大厦的地基下了。至于初中,倒是个快乐之地,在那里,你有过许多调皮、叛逆和无知的莽撞,但你并不怀念它们,它们与你当前的所思所想渐行渐远,俨然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高中却不一样,只有它宛如一座象牙塔,你在它那里有了对人生的希望,也在那里学会了很多,尤其是拼搏奋斗的理念和本领,你会不时想念它,想念那些无忧无虑的拼搏。你此后所有的拼搏,都不曾那般纯洁和催人奋进。
在人生几个最重要的阶段之间,你都明确地划分了边界。仿佛那些边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用某种主观工具轻描淡写刻画上去的,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气功,心随意动,只要你心里一想,意念一发,边界就被划分了出来,并且再也不能从你的世界里抹去。思想的边界由文字的边界描述,但文字却无法尽述其意,特别是你对母校的概念,有着完全不同于所有世俗之物的涵义。因此,阔别之后,你想再去看看母校的模样。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父母对你的培养只到初中就算结束。不是他们不想继续下去,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继续。你一上高中,他们就只能全都拜托给了学校。父亲当年对你的告诫,就是那句“以后都靠你自己,我和你妈唯一能做的,只是——你读到哪里,我们就送到哪里,砸锅卖铁都行。但是,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就不用再复读了。”那是一道清晰的指令。他们后来的确是砸锅卖铁了,但你对此没有多少感触,你当时只顾着埋头苦读。不管你是否意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他们在背后的艰辛付出,都该回母校看看,就像回家看望父母一样。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然利川城几经扩张,原先在后山就能一览无余的低矮房屋,如今已经变成高楼群立、紫气萦绕的富贵景象,但城区的面积依然有限。你估摸,即使全凭步行,两三个小时也可逛它个遍。你从家里出发,走过六合大桥便一直向北,到学校门口,也只花去半个小时。那在你上学时不可想象,当时没有那·么多桥,也没有那·么好的路况,弯弯曲曲的路要耗费你将近一个钟头。你很快便走了过去,只是简单地走过去,没有了头天的好奇心,没有那种对家乡万事万物的强烈好奇心。
倘若是怀着头天的心情,你一定会更加关注沿途的变化。哪里的房屋怎么改变的,哪个店铺或餐馆还是老样子,哪条街道有了新的名字, 那个路口多了人行天桥……尽管很多记忆模糊不清,你至少应该关心关心不是吗?但你对此漠不关心,只是一路向前走。如果不是内心活动依然丰富多彩,恐怕你就真的成为行尸走肉了。
但途中,还是有些地方引起你的关注。几乎在每个转角处,总能碰见一两个药店。它们太扎眼了,你不得不想,它们一定是在十六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
你莫名其妙地想起你父亲,脑海中闪过他紧皱眉头、用手撑住腹部的动作,那分明是在忍受巨大的痛苦——你当时肯定忽略了什么,因过分关注提前返回公司的情感因素,反而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他不像是在为分别而难受,更像是腹部疼痛,剧烈的疼痛。他会因为什么而疼痛呢?你立即打电话回去询问,但他说:没事,刚才只是有点难受——可惜“难受”的词义太模糊,你无法追踪它的具体指向——现在都已经好了,正在喝茶抽烟呢。他还不忘反问你啥时候回家。那时你才出门不久,离办完事情还早呢。
疑问一直占据你的心灵,自然无暇顾及一路的变化。
若喜欢请点此链接关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