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快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用1天碾过丹麦,5天扫平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23天拿下挪威,27天攻克波兰,39天击破法国...『闪电战』从此威名远播。
中文世界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至高心法可谓无人不知,以快为尊、以快为先的思想,从哪个时代开始占据主流已经不重要。
今天对快的迷恋,近乎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牛顿第一定律』。做传统行业的同学问我,你们搞互联网的为什么这么追求快,太快了也不好吧,比如花烛洞房时...
快生快死,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对产品人来说,『快』即是『多』。产品能力的提升,只有多做,才有机会提升,这是最有效的途径。
大部分公司里,一名一线产品人员,只会负责一款产品,甚至巨公司里只会给一个功能模块。产品设计、需求把握、决策判断这些核心能力,都来自于负责产品中的实际操作经验。
每做一次版本迭代则收获一点经验值,前提是这些版本中包含了产品主线发展相关的验证设计。若是细枝末节,自我感觉良好的『体验优化』,则做得再多也无济于能力提高。
按行业中位水平,3-4周一次产品迭代上线,一个季度2-3个重要版本,一年顶多8-10个『大怪』有机会掉落经验包,除去一半很大可能是错误经验,收获有效能力点就那么4、5个,要知道产品经理有多少技能树需要点,有点追求人都明白,不用赘言。
上面还有个大前提,这些迭代必须PM自己有很大程度决策参与,纯粹执行,知其然、不得机会知其所以然,还是无法对个人水平有助益。
很容易看到,在速度慢、效率低的公司做了很多年产品的人,『理论水平』都符合资历,谈到商业逻辑、产品方法、项目管理均可头头是道,但论断、实操水平,则不像做过多年产品该有的样子。
Title党,然并卵。
现在很多90后年轻一代产品鲜肉,思维快、手脚快,从小接触互联网,学习成长、融入速度比上一代产品同龄时更具优势,让我们『中生代』产品人感受到更多的挑战,要不看在入行早、(失败)经验多份上,难说明显谁比谁强。
于个人而言,只有多做,增加项目经历,『刷量』上去了,质变才有机会。而要做得多,绝大部分人都是在工作项目中寻找,只有加快迭代速度,多做几次验证,单位时间内才可能收获更多的产品能力。
于产品而言,在竞争惨烈的中文互联网环境里,尽快尝试多个可能方向,找到相对正确的路径线索,是让产品活下来,并有机会发展壮大的,已经被多人验证的有效方法。
更多文章,关注公众号『互联网综艺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