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我面前,你哭是没有用。
早上的时候,邻居大妈带着大孙子来我家玩,和大妈聊天的时候,孙子独自走进了里面的房子,从储藏柜里拿了一辆尚未开封的玩具小车。回来坐在游戏垫,我说这车速度有点快,难以控制,最好不要玩。呀呀学语的孙子执意要拆。
可能家庭教育的界限感太不明确了,大妈扭头转向我,让我表态。我很直白,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跟他对干了起来,他不松手,我黏得更紧,他根本抢不过,于是他就大叫了起来,我也跟着喊了起来。小孙子因为没有碰到过我这种强而有力的对手,哇哇大哭起来!邻居大妈可能因为我的“不懂事”带着孩子讪讪回家。
这件事情吧,孩子有不当之处,家长应该明确教育的界限及时制止,孩子不懂,难道家长也不懂吗?遇上这样的情况,还想做和蔼可亲的奶奶,就是奶奶的不是了。我终究是个外人,我管或者不管,怎样都是错。我可以预知评论中肯定会有人骂,30好几还跟孩子一般见识,要脸吗?我也感受到,因为我的这番表演,邻居大妈可能会小半年不来搭理我。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家人可以对孩子非常爱护,尤其是隔代亲,但是离开了家庭,外面的世界不会容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讲话怎么讲,吃饭怎么吃,外面的世界会有虽无形但统一的标准。孩子年幼无知,但是家长都是过来人,我们要告诉他。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官。他了解自己所长,了解家人所怕,知道自己的那一个行为、那一个举动可以成功让外人折服,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所有的人封他为王。他需要的是你无条件的所有满足。
但是他的要求合理吗?他的玩具堆成了一座小山丘,光是小车就可以开个小型车展。孩子能玩的,终究只有三、四辆,而更多的成了落满灰尘的垃圾。我每次看到邻居大妈,她总在为孩子的吃饭担忧。经常是大妈哄着孩子,乖乖,来吃一口,孩子却只是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再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这个现象看似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的责任。
大妈时常夸奖我家女儿乖,喂她馒头吃馒头,喂她米饭吃米饭,好像从来不挑食。可是你知道吗?她的这些是在我看似无情的管制下,就说今天吃米粉,女儿看到要坐餐桌先哭了一场,那我怎么办?我的工作会因为她的哭声而停止吗?不会,我继续,把她抱紧餐桌然后给她寄上安全带。女儿继续哭,我就等着,等到她停下来的时候我再喂。喂了几口,她拉着我的手又要求抱抱,我爸见状就怪我不通人情,女儿见人帮腔,就更委屈了,硬是挤出两滴绿豆大小的眼泪来。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安静地看着她,过了一会儿,估计她一个人“独角戏”讲累了,居然破涕为笑,就这样,吃吃停停,哭哭又吃吃,一日一日,吃饭要坐餐桌的习惯慢慢地也就来了。
所以,我女儿在外似乎很乖,不怎么哭。因为我从来没有强化过她的哭,她也从而没有因为哭得到了任何好处。相反,每次哭完之后都是她展开笑容表示友好。
总而言之,乖孩子是父母强化出来,熊孩子也得益于父母日积月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