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派·慧眼集(书评/影评/精品文章赏析)

如何“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只需读懂这一本书

2022-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短毛碎

亲爱的朋友,下面这些话你是否似曾相识——

“哭就让他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怎么这么笨,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还是不会”。

“我们这都是为你好,照做就行了”。

……

那么,这些话呢——

“为什么我非要按你们说的做,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觉得你们根本不是爱我这个人,而是爱我的100分”。

“我没办法和你们沟通,因为你们根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

……

想必以上这些话或多或少你都听过或说过吧?

是的,这就是在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家庭对话。

回首,那只无论家长发出任何指令,他们都会笑着回复“好”的乖顺的“小绵羊”,已经悄然变成每每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几乎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就直接回复“知道了”的大孩子。

孩子、家长,似乎在陪伴成长的过程里选择站在到了一条大河的两岸,相望,却不知如何冲破阻隔,明明相惜相爱,却有口难开。

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并不是某个家庭或某个人的个别问题,而是当代父母最头疼、也是最关注的共性问题。

怎么做,才能在符合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走向独立、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之路呢?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很幸运我们遇到了《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以下简称:《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这是一本为父母、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或爱好者准备的礼物,我们将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家庭养育问题的答案。

《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21年8月新鲜落地的教育心理学新书,可以说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正是当下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虽说这是本心理类书籍,但整本书中并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很多来源于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给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每个易犯错的教育行为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本书是由孟馥、姚玉红、刘亮等人共同编纂而成。他们每人都有着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资深背景,除此,许多人还在一线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家庭教育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可以说这是一本集业内权威为一体的“葵花宝典”。

本书从两条主线给读者指明了正确养育孩子的方法,一条是遵从各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出广大家长们面对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另一条则是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阐明在各个阶段,家庭又会面对哪些困难,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本书从如何正确解读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走近孩子,才能走“进”孩子心里去;及“问题孩子”是真的有问题吗,这三部分内容为我们逐一揭示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独立的心理变化与成长。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书中的内容。

1.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从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家庭角色的再造就正式开启了,育儿专家都说三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家长的高质量陪伴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陪伴呢?

准确的概念是:高质量的陪伴需要四个方面,一是照顾者的身心在场,即稳定性,二是了解婴幼儿的心理需求,三是能够恰当地回应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四是增强照顾者自身的安全感。

我们重点说说第一条:身心在场,意思是不仅物理在场(即人在),还要情感在场。不论这个阶段的孩子由谁来看护,必须首要保障这两点。

我们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保姆虐待婴幼儿的新闻事件,这即是情感不在场的典型表现;还有看护者或因为睡觉、外出、看手机等因素导致的意外发生,也是属于身心不在场的表现。

还有一些爸爸妈妈会因为现实原因无法提供给孩子长时间的物理陪伴,一般会将孩子交由老人看护,作者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如此,也要经常与孩子建立联结,比如视频,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是让孩子听到父母的声音,建立安全感,也是让父母能够通过视频另一端孩子的表情和声音做出恰当的回应,不断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不论孩子由谁看护,作者尤其强调,从遵从婴幼儿心理发育的角度出发,替代照顾者一定要相对稳定,不要经常调换,否则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会有深刻的负面影响。

幼儿的照顾者身负做好孩子的起居饮食的责任,但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可以做到让孩子多去探索、尝试,只要是在安全可控范围内的所有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尝试。这是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照顾者学会做“观察者”,学会放手的开始。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情绪反应不单单来源于吃喝拉撒了。为什么宝贝看到什么都想要,否则就大哭大闹;为什么刚才还和其他孩子玩得很开心,转眼间就打了起来;为什么每当家里来人,可爱的宝贝就要藏在你的身后……

如果我们不够了解孩子,可能就只会从他们的行为表面解读:孩子惯坏了,太任性,太害羞……

而为什么不会是:缺乏陪伴,想要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力,无限制的满足需求导致的行为不可控,缺乏安全感?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作者说,情绪只是信息,无论家长喜欢或不喜欢,孩子都会有闹情绪的时刻,我们需要做的是解读他们,保持成年人应有的平静和沉着,帮助孩子走出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只是我们当下感受的一种表现,所以,首先选择接纳它,才能有机会解决它。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解决这个年龄段孩子情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平静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说教和指责,不要用奖励或恐吓的方法来试图压制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过高的期待孩子。犯错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项“技能”,家长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能真正有所成长。

诸如此类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无法一一与大家分享,但根本的原则是遵循每个阶段孩子的生理需求,详情可以在书中细细品读。

以上是第一部分,简单阐述了婴幼儿的安全感建立和情绪解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部分的内容。

2.先学会和孩子站在一起,才能真的走进他们心里

都说孩子越大越难管。从他们开始说“不”,逐步到行为不配合,精神不在线,甚至是与家长搞对抗,好像曾经的“小天使”都蜕变成了“小恶魔”,对此,作者怎么说?

对比幼儿,长大的孩子更需要家长进行有效的“双相沟通”,即放弃单向沟通,比如命令式或否定式的表述(比如“不行”“不要”)。

这是家长需要修炼的“本领”,因为我们通常会用自己所谓成熟的社会经验来直接向孩子发布指令,而忽略了他们到底想怎么做。

双向沟通的好处是了解彼此的真正想法。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发展出愈加强大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对他们未来独立处理社会问题、人际关系也会发挥莫大的作用,而一个家庭更可以通过这个做法的成功收获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家长一定要去做“聆听者”,要明确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即使发问,也尽量采用开放式问题,让孩子多说,我们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到底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其次,作为家长,千万不要以爱之名去限制孩子。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的“限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是有效的,这可以让他们了解必要的社会规则。

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对于逐渐长大、思想愈发独立的“大孩子”来说,更多的限制意味着“控制”,而任何一个孩子其实内心都不希望自己被家长控制。

“我是为你好才这么做”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把枷锁,把孩子牢牢地困在某一个节点,这尤其对于他们的独立、自信、自尊水平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最可怕的是,家长仍不自知。

最后,国家倡导的教育方向现在也是强调素质教育大于分数,所以,对于学龄儿童的学习问题、分数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学习动力是关键。

学校老师、家长、同学对孩子的评价是激发学习动力的外在因素,而孩子从内心安全感之上产生的对外界的探索则是源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育的推动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帮助孩子最终收获成功的人生呢?作者也在文中给到了许多实际的指引,建议您可以来书中寻找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综上,第二部分,我们简单了解到,只有明白孩子的真正需求,把我们的角色也“变成孩子”,才能真的和他们站在一起,说到一块儿,想到一起,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一起加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部分的内容:

3.家有“问题孩子”,你怎么看

家有一个上蹿下跳,精力旺盛的孩子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好像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刻意减肥,甚至出现了厌食的征兆;

学习压力和社交压力似乎让一部分孩子“不想活了”;

校园“小霸王”,惹祸不断,遭人嫌弃,为什么会这样;

……

似乎孩子每长大一点,就会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

但,往往我们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行为“问题”的呈现,除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外,一定还有环境的影响作用,比如家庭或学校的环境。

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孩子”,他们都是因为出现心理障碍才表现最终出来。

作者除了建议家长针对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要去及时就医外,还告诉我们,当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困难”时,一定不要把这类问题简单地归为顽皮、不自律、不听话,越早关注,就会越早地帮助我们的孩子走出困境。

作者给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要多和孩子讨论积极正面的话题,自身做好情绪管理、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多组织家庭活动等。总而言之,不要和孩子站在对立的两端,不要使用带“问题”的眼光和语气,建立他们的自信和责任感,给他们时间,相信一切问题都会有解决的答案。

以上是与大家分享的第三部分内容,只有我们相信“问题孩子”没问题,多用爱和宽容、理解和责任,一定会化解所有的困难。

4.写在最后

一个生命从诞生、成长,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生命发展的根本原则,才能实现陪伴孩子走过从建立安全感、到培养出好习惯、到顺利走过青春期、到目送他们离家,走进自己的生活圈这个过程。

作为陪伴者,我们不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和借口,相信在孩子成长的每段过程中,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每天多用心一点点,结果就会按照我们的预期自然而然地发生,并且,这个结果也是孩子希望遇见的。

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爱与互动中长大,愿每个家庭都能收获美好与幸福。

期待变得更好的你,一起来读这本书吧!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