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心理读书让生活美好

阿德勒在教我们“躺平”吗?——读《被讨厌的勇气》

2021-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荒原苍狼

一个内心充满苦恼的青年,听说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他要去和哲人辩论。青年不断向哲人发出诘问,哲人用青年本人和他身边的事例,一点点打开了青年的心结。青年逐渐领会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要,看到新的生命曙光。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用一个故事,将奥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观点呈现给读者,让人在轻松中掌握“个人心理学”的精髓。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他之所以没有另外两人出名,是因为他的学说更贴近人的正常生活,“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人生道理。

这本书主要由对话体写成,作者借哲人之口,告诉读者: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单调痛苦的生活,都是可以改变的,人也可以由此获得幸福。

一个人的改变要从对自己的认识开始。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是由过去决定的,当前的痛苦源于从前的不幸。这种解释方式是原因论。而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认为,痛苦的现状是自己有意识造成的,通过“卖惨”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就能从中得益。阿德勒的解释方法称为目的论。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阿德勒的主张不是漠视和否定情感的虚无主义,他并不否认人生经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件、灾难、变故,会对人格形成影响,生成心理创伤,同时他认为,事实是客观的,无法改变,如何评价事实却是主观的,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真正责任。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不改变,是因为保持现状的生活是可以凭借经验预测的,处于舒适区内,更加熟悉,更加有安全感,而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则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对,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和焦虑。

要解决“改变”的问题,必须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最让人迷惑的大约是“自我接纳”,是不是就是说“认命吧”、“人生就是这样的”? 这跟眼下流行的“躺平”不就是一码事了吗?还是说这是凡事要看到积极一面的“毒鸡汤”?

两者都不是,自我接纳既不是“躺平”也不是“毒鸡汤”,而是接受自己的现状,然后设法朝理想的状况前进,这就是阿德勒“课题分离”的应用,即现实是现实,我是我。如同尼布尔祷文所言:“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自我接纳是走向幸福之路的第一步。

他者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相信他人。如果遇上背叛呢?这里再一次应用了“课题分离”的思维,决定背叛是对方的课题,我无法左右,但是如果因为担心“被背叛”就不敢真心相信别人,对任何人都建立不深厚的关系。

在做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后,他人就是自己的伙伴,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继而获得了归属感,作为伙伴也能对他人作出贡献,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仅仅是“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感受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阿德勒认为,这种“贡献感”就是幸福。

无论“自我接纳”,还是“贡献感受”,都是主观意志,阿德勒似乎再一次说:“幸福就是躺平”。得出这一结论,恰恰是忽略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最初的前提: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即实现理想自我的愿望。逃离、躺平、死宅、不良嗜好乃至自闭、抑郁都是人们对愿望无法实现的“评价”,阿德勒对此有一个专用说法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自我接纳就是“甘于平凡”,敢于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不必向世人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认真做好“此时此刻”的每一个刹那,而不必强求每一刹那是否具有远大目标或者深刻意义。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每个人自己赋予的,“世界”只能依靠“我”来改变!世界就是这样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