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有“儿童视角”《自己培养自己》读后笔记
通俗来讲,“儿童视角”就是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这样深情的写道: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当我读到“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也曾是个孩子”时,怦然心动,想了很久很久,教师应该多想,想自己曾是孩子时的欢心恐惧,喜好憎恶,想想小时候自己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这不就是“儿童视角”吗?
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的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到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在今天这个背景下,提出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是有特定针对性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主张绝对的儿童中心主义,即一味的迁就儿童,放任儿童,如果那样等于是取消了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的“成人视角”依然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过程,智慧和艺术等等,但任何一个时代所强调的总是该时代所缺乏的。
今天,我们时代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师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因此,我们呼吁教育要有“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