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那些读书的岁月

2021-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过雨采蘋

今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如此有意义的日子里,如果不来聊聊读书这事,似乎就凑不上今日的热闹了。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想说,我如果没有读书,便没有现在正在屏幕前码字的我。读书已成为了我生活的大部分。

少时读书,多是义务教育发放下来的教科书。偏居乡村的孩子们,拿到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教科书了。那会的人教版教科书不似现在部编版的那么漂亮,除了封面是彩色外,课本里面的文字、图片都是黑白的,我们喜欢给小花、苹果图片涂上红彤彤的颜色,一学期下来课本都被我们画得五颜六色了。

每到新学期发课本下来,我最喜欢看语文书、思想道德书……因为里面每章都在讲述一个小故事或小事情,看得津津有味。毕竟在那思想贫瘠的时代,村里能有黑白电视机的家庭没几户,哪怕是教科书也足以让我们珍惜。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书包里慢慢多了其他类书籍,如新华字典、作文书、教科书解析,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如果我说《新华字典》很好看,不知有人是不是要耻笑我,不过是一本查找生字注音、解释的工具,有啥好看的地方。其实不然,《新华字典》里也藏有很多小故事,有的是一个字的来源,有的是人物相关事件等,给幼时的我探索世界打开了门窗。

上初中后,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在寒暑假期开始了课外阅读,如《骆驼祥子》、《雷雨》等,糊里糊涂感受着阅读理解里所说的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剥削。那会这类的名著也就仅看看而已,并无太大感触,倒是假期里不断播放的《西游记》、《洗冤录》看得上头。

至于高中时期,那是一段苦闷又忍不住要嗷叫几声的岁月,一切以学业为重,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得努力多刷几道题。然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怎可能不为外物所扰?

自高二文理分班考后,我彻底抛弃了那些看不懂的“匀速运动、自由落体”,开始探索起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其实我并不讨厌理科,相反我对这些严谨的科目挺想去挑战、征服的,可惜我这木鱼脑袋就是考不了高分。

在那段百般无聊的日子里,只要努力多背背定义、概念就可以考得不错的成绩。我就慢慢松懈,在副课上偷看了不少课外书籍、杂志,有《读者》、《青年文摘》、《花火》、《紫色》、《意林》……偷偷携夹在课本下面,每看一段就将书本拉下来一段。

那会在我们文科班最多人喜欢的新生作者不是郭敬明,就是韩寒,有位女同学还专门买了郭敬明收藏版的书籍,《最小说》、《最漫画》只要一出刊就跑到书店买,妥妥的追星第一人。

在这活跃的课外书借阅氛围下,我这嗜书人“囫囵吞枣”看了不少杂书,不过多是青春校园小说,或人物传纪,当然还少不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记得班里有个女生她竟看了金庸的一本小说二十几遍,还看哭了?我那会调侃她:“武侠小说不是侠气豪情么?看这么多遍都可以练成绝世神功了。”她翻了个白眼给我。

就这样,我与文字越来越亲近了。上大学后,我的阅读方式、时间、选择越发自由了。当我看到学校这三层楼高的图书馆,里面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待我去翻阅的书籍时,我内心无比雀跃,慢慢走过每一行书架,里面就像有很多老师在向我招手。

那种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修炼塔,每打开一扇门,里面就会出现新技能新智慧。每个人都是从新手开始,书籍这无形的老师会带领你攀登每一行艺术的大山,只要你愿意相信、愿意追随,你就会看到群山下辽阔的原野,而这都是你曾经走过的路、跨过的河。

毕业工作以后,我越发喜欢读书,这渐渐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古人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已不再是少时的简单识字、明理,它慢慢成为了我灵魂的养料,在治愈着疲劳的我、滋养着向阳的我,给我勇气、力量去拥抱美好。

图源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