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荔枝使的酸甜苦辣人生
《长安的荔枝》,2021年11月出版,讲述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微信读书列为神作,推荐值高达96.3%。
小说作者是马伯庸,本名马力,1980年出生,代表作有《长安十二时辰》、《寂静之城》、《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古董局中局》等,是中国文坛后起之秀。
看这本书是个意外,刚好有个时间碎片,随机选了一个短篇。没想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四个多小时一口气就读完了,作品是近几年难得的历史小说佳作,不愧为微信读书神作,未来必将成为经典,强烈推荐阅读。
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安的荔枝》是从这句诗拓展而来的一个故事,创新在于细节。
现在我们走高速,从广州从化到西安有3200多里,唐朝的交通更不便利,山川阻隔,要绕更多弯路,按书中所述是5000多里。而且那时候的交通工具,也只有马和船,荔枝三天就变质了,怎么可能把鲜荔枝送到长安。
小说主角是个唐玄宗时期的从九品上林署监事,50多岁的李善德(以下简称老李)。他在基层混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京城的偏远处买了房,这不仅花光了20多年的积蓄,还欠下巨额贷款。但有房的感觉真好,那种幸福就像是喝了桂花蜜一样甜。小说借古讽今,有很多共鸣点,这是第一个共鸣点。当然,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共鸣点也不尽相同。
当老李得知委派的任务是从岭南运鲜荔枝到长安,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是好友杜甫的劝告,即不试过怎么知道必败,让他向死而生,重新振作了起来。这是第二个共鸣点。当我们面临有限的选择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只有一个机会,而勇敢的人看到的是还有一个机会。正因为没得选,所以坚定:背水一战,胜负犹未可知,不战而退,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正是许多人的生活现状,如出生贫寒的少年,面临35岁红线的中年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
解决千里运输荔枝的难题可以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延长荔枝的保鲜时间,二是缩短运输时间。读唐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我们以为就靠一人一骑把荔枝从岭南运到了长安,或许我们还能想到是中间换了骑手和马,接力运输。但是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这也是小说的创新之处。五千里,路线有很多,选哪一条;沿途有山有河,水陆怎么接驳;沿途荔枝的损耗,人和马的补给;荔枝是冰镇还是盐渍,用什么容器等等,一切都需要规划和部署。
小说通过史料和想象再现了唐代急速物流和各种荔枝保鲜方法,具体请阅读原著。
小说除了物流和荔枝保鲜之外,还引入了实验方法,不同路线的选择,不能仅靠纸上谈兵,需要现实中各跑一遍。实验中还需要定期观察荔枝的变化,并及时反馈和记录这些变化,而记录必须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的表格。我猜这些都是作者从现代引进唐朝的吧。如果古人就懂这些方法,那清末中国不至于科技如此落后,直到20世纪后期才开始全面实行现代化。当然也有可能是数学和科技不被人重视,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男主老李是算法及第,却只做了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官,如果是文章及第,至少也是七品吧。此外,小说中还详细描述了长安和广州的美食,如羊油饼、炖羊尾、酸枣糕、蒸藕玉井饭、鱼鲙、橘皮和熟栗子肉捣成的金齑蘸料、拌了碎杏仁与蔗饧的粟米肉羹粥、淋了鸭油的清酱菜、鸡子蒸白果,海藻酒、葡萄酒、松醪酒、石榴酒、兰桂芳、茱萸香等等。以上均可见作者史料功力和博物学知识的深厚。
《长安的荔枝》可以说是职场小说,它通过运荔枝这个“小事”展现了唐朝,或者说传承了几千年的职场弊病,这里面包含了无数个共鸣点,大家可以细品一下:
一,余量。虽然最终需求只是十斤鲜荔枝,但这十斤可能是一百斤新鲜荔枝中,优中选优的十斤鲜荔枝。而且既然杨贵妃享受了鲜荔枝,那么众多皇亲国戚也需要品尝,下面的官员在“验货”的过程中也会顺便品尝几斤,沿途运输中还有大量损耗;为了应对备选、需求的意外增加和运输损耗,这就需要一定的余量。而从皇帝到三省六部,从三省六部到各州,从各州到各郡,从各郡到各县,每下降一级,余量就增加一部分,经过这层层增加,最后十斤鲜荔枝的需求可能被放大到一千斤,甚至一万斤。由于保鲜方法是半熟的果子挂在树上一起运输,而被砍下来的树只能挂一小部分果子,所以荔枝产地就需要砍掉三百棵荔枝树来供应这个量。90%以上的荔枝在运输和逐级上交过程中消耗或消失了。这就是余量的可怕之处,余量既是必须的措施,也存在各级官员怕担责和贪腐而任意放大造成的巨大浪费。官员决策大部分都是定性为主,政治正确就行,而不是定量,谁会在意这些政治正确的“浪费”。这些浪费最终都由老百姓来承担。可怜的老百姓,辛辛苦苦培育了二十年的极品荔枝树,一次性就全被砍了。
在经典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刘墉担心乾隆吃荔浦芋头上瘾,将来年年进贡劳民伤财,就想了个损主意,将荔浦芋头换成修仁薯莨给皇上食用。皇上能吃多少,撑死了也就两个大芋头,但是刘墉深知余量之可怕,产地需要进贡的量可能高达两千或两万个芋头,这将成为广西百姓的沉重负担。
二,踢皮球。部门之间的职责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存在重叠,现代的职能制的政府和企业也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事情可以由好几个部门处理,而且流程又长又复杂。可能上级觉得,这样设置有备选,有竞争,才能保证指示的绝对执行。但是这样就苦了下面办事的百姓。比如说,上面指示了一件难办的任务,那么这个任务就像皮球一样会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来回踢,你找甲部门,甲让你找乙部门,乙让你找丙部门,丙让你找甲部门,这一圈跑下来,事没办成,人都晕头转向了。当然,这其中也会滋生腐败,就是如果你支付了办事所需的额外钱财,绕圈圈一样的曲线流程,突然就变成了直线,比如说,丁部门说可以直接帮你办好。至于甲、乙、丙、丁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流程,只有内部的人搞得清楚,这就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吧。
三,功劳归属。这是一个比踢皮球更深奥的问题。事情做成了,各部门的人都想摘桃子。只要你的流程需要从这个部门过,那么就有被这个部门摘桃子的可能。这是功劳的争夺。对应的防范措施就是留底,即保留可以证明事情是自己完成的材料。功劳的争夺是功劳归属中最浅显的部分。再深一层的是,功劳带来的猜忌。既然这个事情可以由多个部门来完成,甲部门完成了,就自然证明了乙、丙、丁部门的无能或者没有尽心去办事情。如果上级会这么想,或者上级没有这么想,而乙、丙、丁部门认为上级会这么想,那么乙、丙、丁部门的人就会出手阻扰事情的完成,这就是岭南经略门下的掌书记赵欣宁为什么要派兵追杀老李的原因。功劳带来的猜忌不仅体现在事情快完成时,也体现在事情完成之后,这就是“岭南朝集使弹劾老李私授符牒,勾结奸商;兰台那边弹劾老李贪黩坐赃,暴虐奴仆;户部也收到地方投诉,说老李强开冰库,巧取豪夺——就连比部,都受命要去勾检老李从上林署预支三十贯驿使钱的事。”的原因。应对功劳带来的猜忌的措施是功劳的共享,在表功的时候,附上甲、乙、丙、丁等部门提供了众多的帮助,对事情的完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等等。这也是我们经常能在日常工作中,看到一堆感谢信的根本原因。真实情况是,这些部门根本没有提供应给予的帮助,它们事前踢皮球,事中制造麻烦,事后准备陷害你,你心里想的是日它仙人板板,但口头上你还是要感谢它们。
功劳的抢夺和猜忌还不是功劳归属中最深的部分,最深的是功劳的赠与。这个一般发生在事情已经规划好了,但是没有资源实施的时候。在《长安的荔枝》中,老李通过实验找到了运输的方法,但是他没钱实施这个计划。老李虽然是荔枝使,是直接替皇帝办事的官员,相当于特事特办的钦差大臣,在办事范围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各部门死守现有流程,互相踢皮球,老李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误打误撞找到了杨相国,老李深知,只有把功劳赠与杨相国,才能把事情办成。所以大人物不需要参与功劳的抢夺,自然会有人把事情规划好了,送上门来。而相国这样的大人物,一般都是顶着光环把完成的结果交上去,办事的琐碎都交给其它人去完成。这和现代社会,政府里面的**长,企业里面的公司领导,高校里面的教授的行事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踢皮球和功劳的归属合在一起就是职场的“坑”。如果你是职场新人或者最底层的老实办事员,那么坏事躲不掉,好事轮不到你。老李就是这样被贴黄的“荔枝煎”坑了。
四,规则是为弱者制定的。老李最终拿到了相国的令牌,这个不在任何流程范围内的牌子,却超过任何规则。因为规则都是为弱者制定的,强者从来不按规则办事。小说中,唐玄宗要什么东西,就特设一个专使,杨相国要办事,就直接掏出令牌。现实中,政府的**长,企业的董事长签一个字就可以超越现有的规则和流程,也是常有的事情。
除了以上四点,小说中还暗藏了高层(高力士、鱼朝恩和杨国忠)的权利斗争,这涉及整个荔枝事件的起源和在皇帝心中的结果,这是最复杂的。在官场沉浮了二十多年的老李想不明白,试问,又有几个基层的人能明白呢。更悲哀的是,能搞明白这些的人,一般都不懂科技。
《长安的荔枝》通过运荔枝这件事也展现了社会的残酷:
一,取之于民,用之于上。运输荔枝耗费甚巨,杨相国的融资妙计是,既不从国库出钱,也不从皇帝的私库出钱,而且还能给皇帝增加收入。他的方法是让运输沿途各州郡延后报销费用和驿站所在地区百姓增加劳役或出荔枝钱折免,简单来说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上。杨国忠品尝过荔枝后表示,荔枝的味道也就那样子,没什么特别的。估计杨贵妃也就尝了两三颗荔枝,但是运输路线沿途的百姓就要逃役了,他们背井离乡,流浪乞食,还可能客死异乡。现代社会虽然没有这么荒唐的事情,但是这个原则还在,比如,企业高层想增加某个服务于公司领导的项目,狗腿子部长提出的计划可能就是把员工的工资或者福利变相降低,然后挤出这笔钱。
二,官商勾结和兔死狗烹。老李前期在广州做实验的时候,没有费用,靠和胡商苏谅合作,用通关符牒换运输物资,这属于典型的官商勾结。因为踢皮球的部门只会看热闹,等果子熟了再摘桃子,不会帮忙。老李实在筹不到费用来干这荒唐事,只能和商人合作。而且商人办事的高效和灵活性,完胜政府人员。现代社会何尝不是这样,为了高效推行自己的政策,官员都有那么几个倚重的商人,系统内有人,办事有门路,而系统外有人,见效就快。残酷之处在于,当商人的利用价值没有的时候,为了免除后患,往往是兔死狗烹。虽然小说中老李是无奈和无意的,是掌书记赵欣宁为了讨好老李擅自为之,但是,恰是老李无意,反而更说明了这种规则在官场的根深蒂固。你看,刘邦,朱元璋等帝王对功臣,哪一个不是兔死狗烹。
三,可怕而残酷的执行力。老李是勤奋老实的小吏,为了把事情办成,逐个驿站检查,风餐露宿,夜穿荒山,就算废了一只脚,也要坚持把事情办成。这是何等的坚毅和忠于职守,令人由衷敬佩。但是这也是一种可怕而残酷的执行力,正是这种执行力让长城,沟渠,陵墓等浩大工程在古代成为了可能。在现代社会的职场,依然广泛存在这种可怕而残酷的执行力,工作多年的人应该最有体会。
如果不同层级联系在一起来看,事情更显得荒谬。无论是唐朝还是现代,做事情一般有三个层级:高层发出指令,中层收到指令后安排资源和人手,基层完成具体的工作。最了解情况的基层一般只有执行的份,是没有决策权的;中层承上启下,合格的中层会反馈指令中不合理的部分,把合理的部分,从指令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方案,不合格的中层一般就是机械传达指令,不反馈也不转化,而更恶劣的是,会存在一些狗腿子中层,为了讨好高层,出各种馊主意,放大不合理的部分;高层一般负责决策,明智的高层,有经验能发出切中要害的务实指令,但是大部分高层都是脱离现实的,甚至根本就不是这个业务领域的人,天马行空,搞出各种不切实际、违背常识、甚至违法的想法,然后让下面的人去执行。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然许多高层的脑子有坑,那他为什么能成为高层?古代可以靠世袭,现代社会还是这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提出,这是一个逐级提高的过程,这些高层也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他们在基层的时候也是头脑清醒,执行力很强的人。那问题是,在提高的过程中,脑子为什么会进化出坑来。问题还是没有答案。
还有人提出,能力是宽泛的,不仅包括智力、执行力等,还包括控制人心、识别风向、把握机会的能力;而且能力是一方面,成为高层还需要情商、人脉和机遇等等。这个解释可以说明高层具有中层和基层的人没有的能力和资源,但依然说明不了为什么他脑子有坑。
我想更有可能的解释是要换一个方向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是脑子有坑的人为什么能成为高层,而是正因为他是高层,所以允许他脑子有坑。也就是说脑子有坑是在他成为高层之后的现象,他在成为高层之前,依然头脑清醒,因此这与上面的两个解释并不存在冲突。
大部分高层也是一般人,他们无法预测消费者偏好、技术变化和行业走势等的未来变化,他们能做的就是四面出击,把所有没有试过的路都试一遍,而高层的位置让他有天马行空的权利。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答案,读者如有更好的答案,可在评论区留言。
综上,《长安的荔枝》让我思考了很多,阅读的角度也有很多,无论是作为个人传奇来读,还是唐朝工程故事来读,又或是作为职场经验来读,它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