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码分析非线程安全集合类的不安全迭代器
非线程安全集合类(这里的集合指容器Collection,非Set)的迭代器结合了及时失败机制,但仍然是不安全的。这种不安全表现在许多方面:
- 并发修改“通常”导致及时失败
- 单线程修改也可能导致及时失败的“误报”
- 迭代器会“丢失”某些并发修改行为,让及时失败失效
如果不了解其不安全之处就随意使用,就像给程序埋下了地雷,随时可能引爆,却不可预知。
ArrayList是一个常用的非线程安全集合,下面以基于ArrayList讲解几种代表情况。
及时失败
及时失败也叫快速失败,fast-fail。
“及时失败”的迭代器并不是一种完备的处理机制,而只是“善意地”捕获并发错误,因此只能作为并发问题的预警指示器。它们采用的实现方式是,将计数器的变化与容器关联起来:如果在迭代期间计数器被修改,那么hasNext或next将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然而,这种检查是在没有同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可能会看到失效的计数器,而迭代器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发生了修改。这是一种设计上的权衡,从而降低并发修改操作的检测代码对程序性能带来的影响。
然而,及时失败机制十分简洁(简单&清晰),同时对集合的性能影响十分小,所以大部分非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仍然使用这种机制来进行“善意”的提醒。
几种非线程安全的代表情况
并发修改“通常”导致及时失败
“通常”是因为及时失败的“善意”性质,它很多时候会给我们提醒,但有时候也不会给出提醒,有时候甚至给出某种意义上的错误提醒。这一小节针对正常的情况,这是我们考察一个机制是否值得“采纳并完善”的根本属性。
构造下列程序:
…
private Collection users = new ArrayList(); // 所以应使用CopyOnWriteArrayList
…
users.add(new User("张三",28));
users.add(new User("李四",25));
users.add(new User("王五",31));
…
public void run() {
Iterator itrUsers = users.iterator();
while(itrUsers.hasNext()){
System.out.println("aaaa");
User user = (User)itrUsers.next();
if(“张三”.equals(user.getName())){ // 在迭代过程中修改集合
itrUsers.remove();
} else { // 正常输出
System.out.println(user);
}
}
}
…
忽略细节,假设有多个线程在同时执行run方法,操作users集合。这时,“通常”会导致及时失败。这里的异常可能从next或remove方法中抛出(当然这里是从next,因为next先执行):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E> {
…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sor != size;
}
public E next() {
checkForComodification();
int i = cursor;
if (i >= size)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Object[] elementData = ArrayList.this.elementData;
if (i >= elementData.length)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cursor = i + 1;
return (E) elementData[lastRet = i];
}
public void remove() { // 迭代器的remove方法
if (lastRet < 0)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ry {
ArrayList.this.remove(lastRet); // 集合的remove方法
cursor = lastRet;
lastRet = -1;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catch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x) {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
}
实际检查并抛出异常的是checkForComodification方法: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E> {
…
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final void checkForComodification()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
modCount是当前集合的版本号
,每次修改(增删改)集合都会加 1;expectedModCount是当前迭代器的版本号
,在迭代器实例化时初始化为modCount,只有remove方法正常执行(不抛出异常)才可以修改这个值,与modCount保持同步。
因此,如果在线程A正常迭代的过程中,线程B修改了users集合,modCount就会发生变化,这时,线程B的expectedModCount能够与modCount保持同步,线程A的expectedModCount却发现自己与modCount不再同步,从而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扯远些:
对于线程安全的集合类而言,我们不希望任何失败。但对于非线程安全的类,有人认为“应该在假设线程安全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及时失败机制完全没有必要;有人认为“集合类的状态太多(所有非线程安全域的状态数量的乘积),并发使用时应该给出错误提醒,否则很难排查并发问题”,所以及时失败机制很有必要。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个人支持后者观点。
所以,这种及时失败的检查是不完备的。
单线程修改也可能导致及时失败的“误报”
多线程并发修改集合时,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作为及时失败的提醒,往往是我们期望的结果。然而,如果在单线程遍历迭代器的过程中修改了集合,也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看起来发生了及时失败。这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是一种及时失败的误报。
我们改用集合的remove方法移除user“张三”:
…
public void run() {
…
if(“张三”.equals(user.getName())){ // 在迭代过程中修改集合
users.remove(user); // itrUsers.remove();
} else { // 正常输出
System.out.println(user);
}
…
}
…
假设只有一个线程执行run方法,在”张三”被删除之后,下一次执行next方法时,仍旧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也就是导致了及时失败。
这时因为集合的remove方法并没有维护集合修改的状态(如对modCount&expectedModCount组合
的修改和检查):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extends AbstractList<E>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 集合的remove方法
if (o == null) {
for (int index = 0; index < size; index++)
if (elementData[index] == null) {
fastRemove(index);
return true;
}
} else {
for (int index = 0; index < size; index++)
if (o.equals(elementData[index])) {
fastRemove(index);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
这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及时失败的本质——依托于对集合修改状态的维护。这里的主要原因看起来是“集合的remove方法破坏了正常维护的集合修改状态”,但对于使用者而言,集合在单线程环境下却抛出了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这是由于及时失败机制没有区分单线程与多线程的情况,统一给出同样的提醒(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因而是及时失败的误报。
迭代器会“丢失”某些并发修改行为,让及时失败失效
除了误报,及时失败之仅限于“善意”(有提醒就是“善意”的,没有也不是“恶意”的)还体现在其可能“丢失”某些并发修改行为。在这里,“丢失”意味着不提醒——某些线程并发修改了当前集合,但没有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及时失败机制失效了。
主动避过及时失败的检查
利用hasNext方法提前结束线程,可以主动避过及时失败的检查,从而导致修改行为的丢失: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E> {
…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sor != size; // 思考:如果删除了集合的倒数第二个元素,会发生什么?
}
…
}
还是单线程的场景下,假设我们删除了集合的倒数第二个元素。这时next方法导致cursor=oldSize-1
,同时remove方法导致newSize=oldSize-1
(oldSize是集合修改之前的size值,newSize集合修改之后的);所以hasNext方法会返回false,让用户误以为集合迭代已经结束(实际上还有最后一个元素),从而循环终止(在我们的程序里用hasNext判断是否结束),无法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及时失败失效了。
推广到多线程的情景是一样的,因为size是共享的。
及时失败的实现是非线程安全的
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上述集合修改状态的维护本身就是在没有同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可能看到更多(远比上述要多)失效的集合修改状态,使迭代器意识不到集合发生了修改,这是一种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
假设线程A进入迭代器的remove方法,线程B进入迭代器的next方法,现在线程A执行集合的remove方法: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E> {
…
public void remove() {
…
ArrayList.this.remove(lastRet);
…
}
…
}
首先,假设没有其他线程并发修改,则两个线程都可以通过checkForComodification()的检查;然后线程A快速的执行集合的remove方法;待线程A执行完集合的remove方法,由于线程B之前已经通过了检查,现在就无法意识到“users集合在线程A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另外,因为几乎完全不存在同步措施,modCount的修改也存在竞态条件,其他状态也无法保证是否有效。
总结
上面看到了非线程安全集合类的迭代器是不安全的,但在单线程的环境下,这些集合类在性能、维护难度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该如何在兼具一定程度线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內建集合类的优势呢?总结起来无非两点:
- 使用非线程安全的集合时(实际上对于某些“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其迭代器也是线程不安全的),迭代过程中需要用户自觉维护,不修改该集合。
- 应尽可能明确线程安全的需求等级,做好一致性、活跃性、性能等方面的平衡,再针对性的使用相应的集合类。
参考:
- 传智播客_张孝祥_Java多线程与并发库高级应用视频教程/19_传智播客_张孝祥_java5同步集合类的应用.avi
本文链接:源码|从源码分析非线程安全集合类的不安全迭代器
作者:猴子007
出处:https://monkeysayhi.github.io
本文基于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发布,欢迎转载,演绎或用于商业目的,但是必须保留本文的署名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