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70

2018-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侠医世家毛巾哥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 二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这个就是少阴病的正治方了,用了炙甘草。条文中说“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应该是指刚病了两三日,还没有那么严重的阴证出现,所以可以稍微发一点汗。其实这个汗与不汗,是要看人体自己的,人体有能量可以汗出以排邪,它是会出的。麻黄合附子不是发汗剂。这里的意思是有可能会微微出点汗,并不是一定会出。古书行文太简,需要根据一贯的语境和规律来理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寓意是一实一虚。一个是里有寒痰寒饮,为实,用细辛温散之;一个为虚,用炙甘草建中补虚。这个思路和前面的大小柴胡汤,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思路是一以贯之的。

原文:

30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 四两  黄芩 二两  芍药 二两  鸡子黄 二枚  阿胶 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解:

前面说过,当津血虚极的时候,人会眩冒烦躁,这时候不要误以为有热,这是阴阳离绝的死症。如果津血没虚到那么严重,人体只是出于自保亢奋起来产生虚热,会出现什么情况?那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心中烦,不得卧”。

这个“心中烦”是有上热的。津血虚不够供给身体所需,人体便用烦来亢奋,加速运行来生成与供给,在脉象上的反应比较常见的是细数脉;也有可能是大脉,也就是大而沉取虚的脉。细和虚说明里面血少,阴虚;数和大说明推动力有,阳热不缺乏,也就是阴虚阳亢。这种情况,一般来讲用生地黄,阿胶,麦冬这样的滋阴药就可以解决了。阴补上去了,阳火就制约住了。如果阳火更偏胜怎么办?那就是现在这个方子,不仅用阿胶,白芍,鸡蛋黄滋阴强壮,还用黄连和黄芩清热。所以中医说简单也简单,中道之医而已,在能量上不是越强越好,要取居中平衡。过与不及都会生病。现在那些顿顿吃肉还敢进补的人,其实很多病是花钱补出来的,偏离中道了。

“不得卧”,不能躺下,躺下也不能睡。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很累了,想躺下睡一会儿却睡不着,烦乱,甚至躺都躺不了,稍躺一会儿心神不安的又要起来。问题还是出在津血虚上。当人血虚的时候,心脏每跳动一下的带血是不够的,人体组织就要缺血,大脑容易缺氧受损。所以血虚的人睡眠时很浅的。更严重的血虚,人体就不让你睡了。很多人用吃安眠药来入睡,久而久之会失效,因为人体的自保机制也很强大,它和安眠药的抑制作用是相反的力量,是对抗的力量。血不够而强行抑制入睡的话,有猝死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服了安眠药就醒不过来了;老人有时候会在睡梦中自然死亡也是同样原理。

有医家说,这个方子是治“少阴热化”,倒是也可以这么说,但这个方子所治是不是归属于少阴呢?其实不必分的那么绝对,只要是阴虚而阳火偏胜都适用。人体只要产生这种困局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去解这个困局,就可以治一切因此而产生的病。我们举一个古代的医案:有人得了腹水,很多医家治不好,用药都是些健脾利水破瘀之类,后来有个医生开了大剂量的阿胶和白芍,病人不敢服,说阿胶滋阴,白芍敛阴,本身有腹水,怎么能服这个药呢?后经医生劝告大胆的服下去了,一剂腹水就消下去了。

这个例子说明药不是治病的,药是作用于人体能量场的。当人体阴虚阳亢的时候,会不会出现腹水的情况呢?可能不多见,但也是会有的。这种时候,只是先让人体能量场回到正常状态,人体才有可能自己去排病。换言之,只有人体自己能治病,药物怎么能直接治病呢?后世医学之弊,就是臆想某药治某病,而不去研究药物与人体真正的关系和作用。这就只能拿经验说事,但经验总归会时验而时不验,验了不知道为什么验,一旦不验又不明白为什么不验,然后就束手无策。

原文:

304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 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 三两  人参 二两  白术 四两  芍药 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少阴病刚开始一两日的时候,“口中和”,口里没有或苦或淡,渴与不渴,或干或涩之类,说明脾胃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背恶寒”,说明寒邪在表,最好的办法是灸,因为病在表从表解。病如果只是在表,汤药没有外用之法来的快,所以条文中先说当灸之,然后才说该用什么方子。

这个方子里为什么没有炙甘草?因为寒邪在表,去了炙甘草的缓和作用能增强达表之力,也是因为胃没有太大问题。这里炮附子用得多,是二枚,一般只用一枚。茯苓和白术是化中焦水饮的,背恶寒,一般来讲里面是会有寒饮的,《金匮要略》里讲咳喘的时候会专门讲到。阴证的津虚,又有水饮凝结,水饮化去了,津液不能速生怎么办?炙甘草不用,那就用人参和白芍来生津液和敛津液。这里的用量不少,人参二两,白芍三两,芍药是偏阴性的,可见这里的阴证也不是很严重,条文中说了,刚“得之一二日”。

原文:

305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

一身皆痛,这是以表证为主的:脉沉说明里面有寒饮。和上一条的意思是一样的,附子汤是合用的。

原文:

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 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 一两  粳米 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注解:

这种阴证便血的情况,老年人在医院吊水后出现得很多,一吊水,拉血了,然后病也越治越复杂。老年人气血衰退了,一般来讲身体比较容易呈现少阴的局面,所以老年人坐着容易打瞌睡,“但欲寐”嘛。吊水,水是阴寒的东西,那么多水强行打进血管,加之抗生素也是苦味的,苦寒的,所以一吊水,邪反而进去了,变成了里阴证,这种强行而大量进入人体的寒邪,人体必须立刻调动能量排解,津液不够就只能动血以驱邪,这就是便血的原因。一便血,西医就说是有炎症,加量抗生素接着吊,很多人就是这样给治坏的。

这个方子只有三味药。粳米是补津液的;干姜是温阳驱寒的;赤石脂是金石之药,金石之药都有重坠之性,能达下焦,方后写的是不煎而直接冲服,下行之力就更强了。赤石脂色红入血,有敛和涩的作用。下行之力能驱下焦之邪,敛涩之力又能敛元气涩精气而止下利,是为一举两得。

​原文:

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从行文上来看,似上一条补充,其实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条,有可能是后人加的注解,传抄中变成了正文。

从主证而言,下利便脓血用桃花汤是没问题的,从其兼证来看,腹痛可加白芍;小便不利可加桂枝,茯苓,白术。但从抓主证的角度来看,抓住其主要矛盾,单用桃花汤是可以的。《伤寒论》的惯有思路是抓大放小,大处解决了,小处自然会随之解决,无须面面俱到,所以方子里大都就是几味药。这一点对临证时很有借鉴意义的,若开药多,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力量的分散和能量场的混乱。现在有的大夫一开几十味药,这是乱枪打鸟。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