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模式推导及应用场景浅析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37人
听风过隙
序
前阵子在做一个东西时,用到了命令模式的变种,当时有些细节记不清了,于是去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结果越看越迷糊。最后索性自己重新推导了一次,在对推导过程作记录后,就有了这篇文章。
问题
使用word时,如果做错了某步操作,我们可以进行”撤销”,恢复到操作之前的状态。尽管每种操作都不一样,但是却神奇地能用同样的方式“撤销”。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解决方案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word能做到这些功能:
- 以同样的方式表示所有可以撤销的操作
- 记录所有可以撤销的操作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构:
command_pattern_class1
仔细看看,好像有个问题: 命令的定义应该是通用的,如输入一段文字,但是我们撤消的是在某个地方输入的一段文字,所以还要加上命令执行的上下文,这里我们用Receiver来指代。更新后的类图:
command_pattern_class2
模式的理解
要理解命令模式,除了从它的应用场景推导之外,也可以从它的定义帮助理解:
命令一般应用于政府机构中。当某政府首脑发出命令时,一般不会由该首脑直接面对执行的人,而是通过类似国务院等机构发出。这里的国务院等机构就是命令模式里的Invoker,负责记录和执行。
命令里,一般会说清楚,要谁来做什么,所以,事实上命令(这里的命令不同于上面类图里的command)是由receiver和command两部分组成。
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人事上的一些变动,为第一次人事变动,都创建一种命令模板是不可能的,于是,政府对于主要的命令都规则了一个模板,每次需要的时间,只要把对应的人和职位变动内容填上去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command。
命令模式的类图
这部分网上的资料很多,我就不重复写了,以下内容摘自博客
适合场景与优缺点
命令模式有以下优点:
- 命令和实际的执行者分离,实际的操作都是通过invoker以及receiver去执行的
- 屏蔽了底层的复杂实现,对外提供了统一的表现
- 可以记录操作的历史记录
- 拓展性好,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添加新的命令,如在word中添加插入html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命令迁移到另一种场景下,如把word中的命令迁移到excel中
- 用户使用上,用户通过组合一些命令,可以实现宏的功能,效率更高
缺点:
- 代码冗余较多。每个命令,需要同时修改好几个地方,维护较复杂
由其优缺点,可以得出其适用场景:
- 编辑软件,如word,excel中,但是由于撤销依赖于当前状态,所以如果应用的状态无法完整保存,那么不应该提供撤销功能
- 由第一点,可以用于workflow、oa系统等软件中,用于定义流程、功能节点
- 由第三点,可以用于需要审计的系统中,用于审计
- shell中,用于对资源进行封装
- 第五点在很多文本编辑器中都有体现
不适用的场景:
- 功能足够简单。如果功能本身比较简单,则不建议引入命令模式,它会带来更多的复杂性,以及更高的开发成本
- 命令的意义不清晰或经常变化。命令模式在解耦命令的发出者与执行者的同时,也让命令发出者与执行者的联系不那么清晰,如果修改了命令的意义,要全面修改命令的调用者,会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