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漫谈:儿童对世界的信任,源于对母亲的信任
新生儿从母亲的子宫中分离之后,初到这个新环境中是不适应的,所以出生的前几天,室内环境应尽量保持与子宫环境接近,比如说光线不能太强烈,相对安静,温度要高一点儿。但是切记这只是在出生的前几天,这是一个类似脱敏的过程,缓慢但必须让孩子逐渐地去适应不那么熟悉的新环境。
在这样一个对陌生环境适应的过程中,什么是婴儿最重要的支撑呢?——孩子最熟悉的事物,当然就是妈妈——妈妈的体温,妈妈的声音,还有日夜伴随的妈妈的心跳声,这些是孩子在新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能给到他最大的安慰。母亲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新生儿哭闹时,当把他放在妈妈心脏的位置时,他瞬间就不哭了,这是因为听到了最熟悉的妈妈心脏跳动的声音。
所以说,共生期是孩子从子宫中分离后,适应人类环境的一个过渡期,这个时期比通常意识到的更为重要。如果说肉体上的两条腿支撑了身体,让我们能独立行走,解放双手,探索世界;那么,精神上的两条腿是什么呢?是对世界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任。
儿童对世界的信任,其实最早是源于对母亲的信任——面对艰难的新世界,母亲是否能给予他所需要的一切——他需要乳汁,需要温暖,拉屎拉尿需要处理,哭喊是否能得到及时的回应…这些构成了孩子与母亲的信任基础。
在共生期的两个月内,孩子和妈妈之间建立起来的这种依附关系,决定了人的一生和对世界的信任。新生儿并非我们以为的什么都不记得,什么都不懂,恰恰相反,这两个月所积累起来的感觉,奠定了这个孩子一生的精神基础——自在,还是焦虑?安全,还是不安?信任,还是不信任?
这种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基础,对于儿童的人格构建、对待自己的看法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模式,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关系是儿童早期最主要的心理冲突。建立了基本信任感的儿童,认为世界是美好和令人心安的,他们会有更好的安全感,也会更自信地去探索世界,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期望。反之,缺乏基本信任感的儿童,不相信他人是友好、富有同情心的,在环境探索和人际交往中,会倾向用退缩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