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剥夺别人“撞墙领悟”的机会吗
冬天,山上寒风透骨。饭后,b师兄总用外面的凉水洗碗,负责厨房的a师兄每次都提醒他用屋里的热水。偶尔忘记提醒,他还是用凉水。
这样的戏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有次我对a师兄说,我理解你的善意,但在我看来,你剥夺了b师兄自我领悟成长的机会。
a师兄诧异地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提醒过他多少次?
有十几次吧。
常言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既然说这么多次都不管用,为什么还在坚持呢?
我以为多说几次他会记住。
极少数人是一点就透的,有些人是说一两次就长记性的。而多数人是怎么说都没用,需要撞几次墙吃几次亏,自己领悟到之后才会改变的。我问过b师兄,是不是他觉得不需要用热水,他说不是,是总想不起来。所以,他是那种需要受点冷水刺激才会改变的人。
我就是怕他落下湿寒的毛病才提醒他的。
我当然明白。你回忆一下,小时候父母教我们春捂秋冻这些老话,我们听过几次,还不是一听就烦?还不是落了病才老实?有次我请示师父,能否看一本书。师父说,可以看,只要不执着就好。我知道自己根本做不到不执着,但还是去看了,没多久修行上就出问题。我又请教师父,师父说是我看书看的。我很不理解地问师父,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让我看呢,我一定会听话的。师父说,说你几次了,都不死心,吃点亏也好。
那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此后我就听话了很多。所以当b师兄准备走出门用凉水洗碗时,那可能正是他在走最适合自己的“撞墙领悟”的路,而你每次一句“到这儿洗”又把他拉了回来。形成依赖心理后,你这根拐棍他就扔不掉了,所以直到现在他还需要人提醒才行。
a师兄听后恍然大悟,是呀,我反而帮了倒忙!
这就是祖师常跟我们说的“好事不如无”,我们在没有智慧的时候常常好心做错事。
是呀,我教育孩子也是,再怎么说都不管用。
因为你不舍得让他“撞墙领悟”!
a师兄听后陷入沉思......
一周后,a师兄跟我说,上次你说我之后我就没再提醒b师兄,果然他冻了几次手后自己用热水去了。
这段时间,平时很聪明的c师兄状态不佳,敲钟鼓频频出错。我和a师兄提醒过几次,但问题依旧,a师兄还是常常热心纠正。
我跟a师兄说,还记得上次你提醒b师兄用热水的事情吗?
她说,记得。
你现在又在走老路。
我不提醒他,他总是敲错,多不庄严啊!
就因为你总提醒他,他才不当回事,要让他自己意识到敲钟是庄严和需要用心对待的才行。今天早晨,他又忘记该怎么敲,急得不知如何下手。如果让他多着急一会儿,他可能虚心向你请教。这时你再跟他说,他会用心记着,才可能改变。结果你马上攀缘去提醒,他又失去了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下次他还会忘。
我好心提醒,怎么成了攀缘呢?
医不叩门,道不轻传。有问才有答,有求才有应。人家没问,你说了几次不管用,还主动去说,这不是攀缘是什么?
你说得对,下次我也不说了。
第二天早晨,c师兄又敲错2次,a师兄又立刻提醒......
这让我想起有次我请教师父一个问题,师父说,自己先参,回答你就成知解了。
这个道理我是明白的,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的悟处,而是看到或听到的道理,如果不在事上反复消融透过,消归自心,会成为知解,甚至形成知解障,遇事还会迷。我的很多经历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想到这里,我心里一惊,我两次主动帮a师兄分析她提醒别人的事情,不也是在攀缘吗?不也是给她添了一些知解,阻碍了她自己去领悟吗?所以她才会一再帮倒忙,甚至在表示不再提醒后,第二天依然如故......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自己口中那种剥夺别人“撞墙领悟”机会的人。
知行合一,真难!
给别人讲道理一套一套的,往往自己也违背了所讲的道理而不自知。反反复复,醒醒迷迷,早把师父“少说多做”的告诫扔到脑后了。b师兄一次次用凉水洗碗,c师兄一次次敲错钟,a师兄一次次提醒他们,我一次次提醒a师兄......
我们每天都在各自跳不出的圈儿中重复着自己的表演:回回发誓放下手机,临睡前还是忍不住再玩一会儿;次次立志减肥,见了美食还是身不由己吃到撑;每每告诫自己下次不能再发火了,境界来时依旧照发不误;缕缕提醒自己要充满信心,稍受挫折立刻又打回原形......这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圈儿,潜意识下暗流涌动的圈儿有多少呢?
就是因为搞不定生活中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圈儿,导致了我们逃不出生死轮回这个最大的圈儿。
如何跳出这些圈儿,得大自在大快乐?
真修实证,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