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2021-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dcfac6b15823

文 / 空山

常听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没有兴趣”,也常常成为不思进取或半途而废的借口。

真正的学习其实不是依赖兴趣的。

十几岁之前的孩子,他的兴趣是变动不居的,很大程度上也是虚幻的,如果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真正的学习将难以进行。十几岁以后的孩子,可能对某一方面会有比较稳定的兴趣,但总要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也远不只靠兴趣就能达到的。

其实人的兴趣,是浮在生命表层的,多属于气质之性一面的,多数并不可靠。比如孩子容易对吃喝玩乐感兴趣,对稀奇古怪的事物感兴趣,对零碎的知识感兴趣,这些与人的德性智慧是无关的,如果迷恋这些所谓的兴趣,还会妨碍德性智慧的成长,古人谓之“玩物丧志”。人对于德性智慧的渴望,是深微内敛的,它往往不表现为外在的兴趣。但对一个人来说,德性智慧其实是更重要更本质的一面。

这就出现一个悖反:感兴趣的常常是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反而是重要的。这是人类真实的困境,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了解人性,试看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就会发现,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大多数是无意义的,多数人一生都在追求他感兴趣而其实却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当他经历一个又一个幻灭,好像明白了一点人生的意义,想要去追求努力时,已经没有时间精力了!这是人所面临的永远的遗憾。教育之所以重要,就是要让一个人早日领悟人生的意义,从肤浅虚幻的“兴趣”中跳出来,把握生命的真实。

所以教育,不是要满足一个孩子这样那样的兴趣,而是要让他早日领悟人生的意义!

所以教孩子,是不必太在意他是否有兴趣的,学习就是学习,学习是为了充实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不是满足一时的兴趣爱好。感兴趣要学,不感兴趣也要学,更深一层说,不感兴趣而能够学好,才是更可贵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性格气质的变化是最大的。

有人说孩子对读经不感兴趣,为什么要学?这样的人是不了解经典,也不了解人性的。经典是最普遍的人性的表现,只要是人,就有人性,就一定需要经典的启发。现代人对经典对人性没有信心,才不敢理直气壮的教孩子读经,于是把读不读经这么重大的选择,交给孩子的“兴趣”,这是把读经当儿戏了。其实,越是对经典抵触的孩子越需要读经,因为可能他整个生命状态已经偏离了天地

之道太远了。

所以古人很少讲学习的兴趣,而比较强调孩子听话和尊师。因为孩子很难知道他该学什么,而老师是知道的,他有一定学问,有一定人生的经验,多少明白人生的意义何在。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圣贤之书,就是在增加他领悟人生意义的机会。当一个孩子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才有真正的“兴趣”产生,这样的“兴趣”,其实不是兴趣,而是一种理想或志向,它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更加稳定长久。

(本文选自《爱他,就让他读经吧》,“空山” 系吴小东老师笔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