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管理、知识管理,永远是个成长性的话题
一
前几天看一个文,作者写到: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肉。”
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或者说这只是我读书的成长阶段。
最近在读斋藤孝(日)的《超级阅读术》,也在顺便思考笔记管理的问题。我的笔记一是灵感,二是读书。读书是人生成长绕不开的墙,但怎样使读书获得的认知在大脑中互融互联,就像一个密集的地图存在脑海里,能随调随用?而不是变成一个孤岛,读完就忘。
人的大脑进化还在一个初始阶段,属健忘型的;或者说它不适合、不是用来记忆的,只是用来思考的。所以笔记记录与整理变得尤其重要,只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感应。笔记怎么记?
二、立记(立即记、立时记)。
思路、想法来的时候,如果不立即记不来,再去回忆与整理是很费劲、费时的。原来20%的功力就能完成的事,后来要花80%、100%,甚至吃奶的力,所以为什么要等风来、借力打力,为什么有“草船借箭”典故、“风口”说法。
特别是思路来的时候,最好立即写成一篇文字,最起码写成一个框架,因为这时效率是最高的。我以前有若干无以计数的思路,都是在看一会书再写、看完这部电影再写、明天再写、......,然后再也积攒不起那种力量去写,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笔记管理、知识管理,永远是个成长性的话题我现在形成的一个习惯是一有想法就立即记下来(手机便签),问题是后续整理跟不上。就像看了一遍《红楼梦》、看了一本《哲学史》,然后潜意识对意识说:“我知道了,就那么回事。”但其实离真正的理解、离潇洒自如的应用实在是误差十万八千里。人就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动物。
这个怎么解决?我现在想到的是写复盘(反思)笔记(最好每天拍一张照片,增加记忆联想)。我有时一天的灵感会很多,每天回顾一下,删掉无用的记录;如果能成文的,立即成文,时间赶不上,就写个框架。然后再形成周复盘、月复盘。
三、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读书其实当时的感觉(触发、感悟)最好。最近这几年,我也读了很多书,包括若干读书笔记;但上个月,我的同事请我写一个书评,我竟然想了很久,读了哪些书、书中写了哪些内容,竟然没有多少印象深刻的。再想起去年,我参加的一个每周打卡读书群,我最后竟然向群主寻找自己的读书清单。
现在想想,这确实有很大问题。就像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除了一直有记日记习惯的,其他人的记忆都像那漏斗一样,最后所剩无几。
有时想,笔记其实是无比重要的。什么是文明?就是有文字记录。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便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但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的“文明”呢?我们自己有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借着这次反思,我也在想今后的读书笔记怎么总结、联结、回顾。我自己读书时,会在笔记(印象笔记)里记录,但抄录过多,导致不喜欢回顾。
《超级阅读术》里提到“三段引用法”与“读书清单”,我想或许可以借用改进一下。
比如在笔记中专门建立一个“读书清单”笔记本,先做一个⑴汇总清单笔记,记录每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阅读时间,再添加上一句感想文。
比如:
《人间纪实》镰田慧 筑摩文库 181110-181115
作者既站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又以自己独特的立场记录了学习、苦斗中的人们的境况。作者的生活方式令人钦佩。作者的自传体作品《我从生活中学到的》(岩波现代文库)也十分令人感动。
《某明治人的记录会津人柴五郎的遗书》石光真人编著 中公新书 181116-181120
本书中的事实让人震惊得瞠目结舌,朗读后泪流满面。文言体。传达出武士的气概。
⑵每本书再建一个独立笔记,以自己的语言简述这本书的内容,
①再选择三段自己最想要引用的内容→②将它们进行排列→③消化三段内容。写成文更好,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⑶建“跨界知识”笔记本。就是把在书中学到的那些元知识、最基础的知识、第一性知识、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集中管理。很多现象背后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每件事情发现后,思考一下,跟哪些元知识有关系,提高自己系统思考的能力。比如“二八定律”、“黄金圈思维”、“递弱代偿”、......。提高利用率、联融力。
⑷建思维导图。结合思维导图a建灵感与读书感悟的思维导图,更便于复盘与看出其中的关联,以及更便于目标管理。这是初步设想。
很多实际使用的东西越简单越容易坚持、越长久 ;我还要思考更简单的方法。其实知识的整理、使用,如何结合脑科学(看发展进度),达到最佳的适配与效果,也永远、一直会是一个我们思考的话题。
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