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读书每天写1000字

【原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的宦海浮沉中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55人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明人姜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殿试第二甲第84名进士出身】在其所著的《姜氏秘史》卷二中记述程本立时,对于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的事情,就已经有所表达。

根据姜氏所述,程本立是因为文学优长、守身廉洁而被举荐,朝廷征召其进入翰林院,参与纂修《高庙实录》。后来,程本立被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位阶为中顺大夫,支予四品官俸。辛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因为失误陪祀,程本立被调除左佥都御史,但仍留作翰林纂修。明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高庙实录》完成,程本立被调为江西按察司副使,他还未赴任,朱棣的靖难兵就已渡江,待兵士进入都城之后,程本立尽人臣之节,自尽身死,时在壬午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程本立死后,朱棣命令追讨其在建文时期所受的朝廷恩典,结果发现,程本立家无遗赀。时人称扬程本立,言其清正。程本立生前著有《异隐集》十卷。后来,由佥事吴昂(生于成化时期、弘治末年进士、嘉靖时期仍健在)将其书在闽地刊行;参政林延昴(不详)还为此书作序,称其为“今之夷齐”。

在姜氏对程本立的记述中,关于程本立的评价,姜氏虽然引述林延昴书序的内容,但是,可以推知,这其中,大约也是姜氏的一种认同。

“夷齐”是何等人物?“夷齐”是被传颂了千百年的有气节的人物。把程本立比作“夷齐”,那些站在程本立对照面的人物,该如何评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记述程本立的死节高行时,作者姜清还特别记了一笔:

“时同纂修者学士董伦、礼部郎中夏正善,史官钱塘高让、庐陵吴勤、赵友士、端孝思,同郡张秉彝、唐耕,侍讲王景、修撰李贯,编修吴溥、杨溥、杨子荣(即杨荣)、刘觐,侍书刘彦铭,皆不能死节,或见用新朝焉。”

虽然,姜清没有明白指斥这些不能死节的人、没有明确谴责其中见用新朝的人。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从作者对程本立的褒扬之中,多少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关于建文文臣对朱棣的迎附一事,明人黄佐(公元1490年~公元1566年)在其所撰的《革除遗事》二中,也曾着墨,其内容与《姜氏秘史》所述同(未知其间有无摘录、引述关系)。

另外,明末清初谷应泰(公元1620年~公元1690年)所著《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中,关于建文文臣对朱棣的迎附,亦有记载:

“帝左右唯数人,遂尽闭诸后妃宫内,纵火焚之,挈三子变服出走,仓皇复弃三子于宫门,被燕军执置师中,帝遂逊国去。是日,茹瑺先群臣叩头劝进,文臣迎附知名者: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郎刘俊,右侍郎古朴、刘季篪,大理寺少卿薛岩,翰林学士董伦,侍讲王景,修譔胡靖、李贯,编修吴溥、杨荣、杨溥,书黄淮、芮善,待诏解缙,给事中金幼孜、胡濙,吏部郎中方宾,礼部员外宋礼,国子助教王达、邹缉,吴府审理副杨士奇,桐城知县胡俨。”

据此可知,当日朱允炆失国时的仓惶、悲惨:

其时,面临失国的皇帝朱允炆身边只有几个人而已;猜想,大家都各自逃命去了吧。

其时,后妃被关闭在宫内,纵火焚烧;猜想,这些无辜的女人,大概都葬身火海之中了吧。

其时,朱允炆改换衣服,带着三个皇子出逃,但情急之下,为了保命,他连亲子都丢弃宫门,结果,三个皇子被燕王军队抓走;大概,生死之间,父子都不能相顾、不能相保了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文帝的一拨文臣,向朱棣叩头劝进、屈膝迎附了。

当然,朱棣掌权之后,这些文臣一开始大都被重用了。

人生无常,宦海叵测。

这些文臣在朱棣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时期的官场经历又是如何呢?

这里,就根据《明史纪事本末》所载的建文文臣名单,来逐一说说这些建文朝的知名文臣在永乐时期的升降沉浮。

茹瑺

建文帝时,茹瑺是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暴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升任刑部尚书。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因不肯屈服,被朱棣处以磔刑。】曾揭发茹瑺的贪赃罪行,茹瑺被贬出,执掌河南布政司事。很快,茹瑺又被召回,再次出任兵部尚书(朱元璋时就已任兵部尚书)。

因劝进有功,朱棣登位后,茹瑺被封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身享用;仍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并选其子茹鉴为秦府长安郡主仪宾。后因不送赵王(朱高燧,朱棣第三子),茹瑺被治罪,遣返归里。随后被家人告发,逮押茹瑺至京师,又放回。过长沙时,茹瑺不去拜谒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又被告发至朱棣处,遂遭陈瑛弹劾违背祖制,逮押下入锦衣卫大狱。茹瑺自知罪不可免,就叫儿子茹铨买来毒药,服之而死,时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随即,茹铨也被弹劾毒害父亲,并请以谋杀父母之律治罪。后查,茹铨所为,乃奉其父之命,于是,减茹铨死罪,将其兄弟家属共二十七人贬至广西河池戍守。

可参看《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茹瑺传》。

蹇义

建文帝时,蹇义被超升为吏部右侍郎,授予嘉议大夫。

因主动归附,朱棣登基后,蹇义被升为吏部左侍郎;几个月之后,蹇义又被升为吏部尚书,授予资善大夫。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蹇义兼任太子詹事。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升蹇义为资政大夫。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蹇义受命辅佐皇太子监国。建文旧臣被朱棣亲信任用的,其中户部尚书夏原吉与蹇义齐名,当时朝廷内外并称二人为“蹇、夏”。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蹇义因父丧,回归故里,朱棣与太子都派遣官员赐祭。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北征归来,因为太子曲意宽宥礼部尚书吕震【洪武年间以乡举进入太学,朱棣起兵时直接投降,成为朱棣的宠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记性很好,上朝奏事从不备份,但为人阴险,多名大臣因其冤死。】之婿、户部主事张鹤参见失仪的罪过,朱棣便怪罪蹇义等不进行匡正,遂将杨士奇、吕震、蹇义等逮捕,并关进锦衣卫大狱,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春天,蹇义得获释出狱。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崩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蹇义因斋戒得病,皇帝派医生去探视,并问他有什么话要说。蹇义说:“陛下刚继承大位,惟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说完,他便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

蹇义为人质直孝友,能够妥善处理同僚、友朋之间的关系,从未一语伤物。杨士奇曾经说:“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可参看《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蹇义传》。

刘俊

建文时,刘俊为侍中(建文帝曾设侍中,正二品,位次尚书,在侍郎上。)。

朱棣即位,升刘俊为尚书。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朝征伐安南(今越南地区),刘俊参赞军务。没过多久,简定(简定帝,名讳陈頠,越南后陈朝的第一位君主。)再次判乱,刘俊再次外出,参赞沐晟【明朝初期将领,黔宁王沐英次子。】军务。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沐晟与简定大战于生厥江(当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南河山平省境),沐晟战败。其时,为沐晟参赞军务的刘俊行进至大安海口,飓风大作,扬沙漫天,白昼如晦,刘俊且战且行,被敌方围困,自经而死。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因刘俊陷贼不屈,而有司不言,未对其加以褒恤,朱高炽下敕责备礼官。随后,乃赐祭,赠刘俊太子少傅,谥节愍,并予其子刘奎给事中之职。

可参看《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刘俊传》。

古朴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擢升古朴为兵部侍郎。

朱棣即位,古朴改任户部侍郎。朱棣营建北京,命古朴往江西,负责采伐木材事务。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北巡,太子监国,古朴被召还,佐助夏原吉管理户部。起初,户部主事刘良行为不检,他乞请中贵人,欲求将考绩定为上考。在古朴处,他未予许可。于是,刘良就诬奏古朴,致使古朴被逮入狱。朱棣察明古朴被诬,得释。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古朴死在任上。

古朴在朝三十余年,自郎署以至于尚书,确然有守,不通干请,与右都御史向宝,俱以清介为时所称。

参见《明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古朴传》

刘季篪[chí]

建文帝时,刘季篪为兵部右侍郎,(明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五载,建文四年,刘季篪转刑部左侍郎。),召为刑部侍郎(见《明史·刘季篪传》)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刑部侍郎刘季篪参与纂修《永乐大典》。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刘季篪被降为两淮盐运司副使,还未行,又被逮押入狱。过了很久,才获释,命其以儒服隶属翰林院编纂。永乐十五年(1417年),授职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刘季篪死在任上,享年六十。

参见《明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刘季篪传》;另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翰林院藏本))、明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五、明人程敏政《明文衡》(杨士奇《故工部营缮司主事刘君墓志铭》)。

薛岩(也作嵓)

建文时,薛岩为大理少卿【明人姜清《姜氏秘史》卷四载,洪武间,累官大理少卿,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春,曾奉诏劝降朱棣,未果。】。

朱棣登位,免薛岩死罪,贬谪广西。当日,安南国王被黎季犛杀死,其孙陈天平自老挝前来归附明朝。黎季犛之子黎苍假意上请还其君主。广西总兵官、都督黄中带领兵士五千人送陈天平归国。其间,黄中推举薛岩辅助同行。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丙午,安南胡奃(一般写作上大下互,音[dī])在芹站突袭并杀死陈天平,前大理卿薛岩遇难(《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五载,薛岩自经死),黄中等引兵还。

散见《明史》;另《革除遗事》、《国朝献征录》、《七修类稿》均有薛岩小传。

董伦

建文帝时,拜董伦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他曾负责给朱允炆讲授经、史、鉴等书,还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朱允炆曾亲写“怡老堂”匾额给董伦,又赐他髹几和玉鸩杖。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董伦主持会试,取中名士胡广、吴溥、杨荣、杨溥、胡濙等人,一时号称得人。其时,解缙被贬谪河州,他曾予董伦书,祈请哀告,经董伦言于皇帝,解缙又被召还,被用作翰林待诏。

朱棣即位,董伦年已八十,命其致仕,很快,他便去世。

参见《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董伦传》、明人项笃寿所撰《今献备遗》卷五

王景

建文初,王景被召入翰林,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因吏部尚书张紞[dǎn]荐举,除授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

朱棣即位,擢升翰林学士。朱棣询问安葬建文帝的礼制时,王景顿首言道:“宜用天子礼。”朱棣采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卒于官。

参见《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王景传》。

胡靖(胡广)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状元胡广,授职翰林修撰。胡广廷试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为建文帝所赏识,并赐名靖。此科原本是王敬止【王艮,字敬止,靖难兵入京,饮鸩而死。】夺魁,因王艮身材短小、面容丑陋,被建文帝黜为第二名。

因胡靖偕解缙迎附,朱棣登位,他被擢升侍讲,改侍读,并复名胡广。后升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进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朱棣北征,胡广与杨荣、金幼孜扈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再次北征,皇长孙随从,朱棣命胡广与杨荣、今幼孜在军中为皇太孙讲经史。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进胡广为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礼部郎中周讷请朱棣封禅,胡广言其不可,朱棣遂不许。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五月,胡广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的文臣得谥,即自胡广始。胡广丧还故里,经过南京时,太子为之致祭。明年(公元1419年),朝廷授予胡广之子胡穜翰林检讨。

胡广个性缜密。在皇帝面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来之后,胡广从未告诉别人。时人以他比作汉代的胡广【东汉时期重臣、学者,博学多闻,史称其“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制留下了宝贵资料。在选举上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但他性格圆滑,柔媚宦官,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京师为其作谚语道:“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颇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后,朱棣问他百姓可曾安否。胡广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朱棣纳其言。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胡广传》

李贯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第一甲的三个人,首位胡靖(胡广)、江西吉水人;次名王艮、亦吉水人;第三李贯,为庐陵人,都是同郡人,真乃奇事。建文时,李贯为翰林院修撰。

迎附朱棣,李贯复官翰林修撰。朱棣登位后,曾拿出建文时期群臣所上的密封奏章千余件,命解缙等编阅,这些奏章,凡涉及兵、农、钱、谷之事的留下;凡涉及而触犯律条者及其他者,都加以焚毁。此间,朱棣趁机从容问李贯、解缙等道:“你们应该都上过密封奏章吧?”众人未敢做答。此时,只有李贯向朱棣叩首道:“微臣确实未曾上过密封奏章。”朱棣对李贯说道:“你以为自己独独没有上过密封奏章,自己就很就很贤明吗?食君之禄,则须思任君之事。当国家危急之际,作为君主身边的近臣,却无一言建议,这样子可以吗?其实,我并不是讨厌那些对建文尽心尽责的大臣,但是,我非常痛恨那些恶意导引建文破坏祖宗法度、扰乱国政的人。你们以前为建文做事,就该忠诚于他;现在,你们在我身边任职,更该效忠于我,大可不必曲意隐藏蔽匿以前的行为。”后来,李贯升迁为中允,因被牵连获罪,死于狱中。临死时,李贯曾叹息道:“我愧对王敬止(即王艮,见前文)啊!”

参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王艮传》

吴溥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吴溥中进士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

永乐初,吴溥迁为翰林院修撰,后升为国子司业,任《永乐大典》副总裁,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吴溥居官廉洁俭朴,清慎严谨,但在国子监二十余年,未曾升迁。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吴溥死于任上。

散见《明史》。

杨荣(杨子荣)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杨子荣参加礼部会试,考中第三;在殿试中,考中第二甲第二名,赐予进士出身,授职翰林编修。

朱棣入南京时,杨子荣归附迎谒,他在朱棣的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呢?”朱棣便立即驱马拜谒太祖陵。从此,杨子荣便受到朱棣的亲任。朱棣即位后,简选杨子荣入文渊阁,更其名“子荣”为“荣”。经过两次升迁之后,杨荣官至侍讲。朱棣立太子,杨荣进位为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直的文渊阁诸位大臣一同赐予二品冠服。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命杨荣往甘肃经画军务;回来之后,杨荣在武英殿奏报此行状况,朱棣听后大悦;时值盛暑,朱棣亲自杀瓜让杨荣吃。很快,杨荣又进职为右庶子,兼职如故。遭遇母丧,杨荣其情归里守制,朱棣以北征行期紧迫,不予许可,并命其与胡广、金幼孜扈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杨荣扈从朱棣出塞。后,朱棣又命杨荣侍奉诸位皇孙在文华殿读书。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因甘肃守臣宋琥【功臣宋晟次子,安徽定远人,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娶安成公主(朱棣与仁孝文皇后徐氏所生)】言叛寇老的罕逃往赤斤蒙古【明代设有赤斤蒙古卫,又名赤金卫,明代嘉峪关以西的“关西七卫”之一,治所在今玉门市赤金镇】,且易成成为边患,朱棣再次派遣杨荣前往陕西。明年(公元1413年)杨荣又与胡广、金幼孜从朱棣北巡。又明年,朱棣出征瓦剌,皇太孙侍行;此行,朱棣命杨荣在空闲时向皇太孙陈说经史,并兼领尚宝事。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杨荣与金幼孜俱进升为翰林学士,仍兼庶子之职,随从朱棣回到京师。明年,杨荣复从朱棣北征。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胡广过世后,朱棣命杨荣执掌翰林院事务,更见亲任。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进杨荣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学士如故。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复从朱棣出塞。明年,扈从出塞,朱棣将军务全都委托杨荣管理,昼夜会见,不分时分。朱棣称杨荣为“杨学士”,而不呼其名。又明年(公元1424年),杨荣复从朱棣北征,回来时,驻军榆木川,朱棣崩逝。中官马云等不知所措,秘密与杨荣、金幼孜进入御幄商议,随后,妥善处置了朱棣的死事与太子承位事。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予世袭都指挥使。

杨荣老成持重,论事激发,不能容人之过。但是,遇到有人触怒朱棣而招致不测时,他往往会以微言引导皇帝,总是能够得以解救。夏原吉、李时勉之所以不被处死,都御史刘观之能够免于戍边,均依赖杨荣出力护持。他曾告诉人说:“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故而,杨荣的恩遇始终没有间断。杨荣的性格,喜欢宾客,即使贵盛之后,仍然无稍崖岸,士人多归心于他。有人说,杨荣处理国家大事,不愧唐代名相姚崇,而他的不拘小节,亦颇类姚崇。

参见《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杨荣传》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