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成人之父——解读儿童敏感期
01 敏感期是什么?
敏感期有很多种定义。
在孙瑞雪所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指出: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敏感期首先是由荷兰科学家德佛里斯(1848-1935) 在动物身上发现的。后来由蒙台梭利运用在观察儿童身上发现了幼儿的敏感期,并把它运用到教育工作上。
在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有如下说明:
敏感期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相关的敏感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每一种特性都是借助一种刺激的帮助而获得的,一种短暂的敏感性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中出现,也就是说,在相关的敏感期中持续出现。
现在网上敏感期的界定过于泛化了,甚至出现了31个敏感期,而在蒙台梭利的著作中涉及的不超过10个。
敏感期为了消除不确定性,等不确定性结束了,敏感期也就结束了。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忽视敏感期,但也不需要对敏感期过于敏感。
02 父母忽视敏感期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对于显意识里对孩子的伤害,父母常常心怀内疚,对于潜意识里对孩子的伤害,父母几乎从未察觉。
可悲的是,没有觉察,父母都是潜意识的俘虏,潜意识的提线木偶。
举个例子:
2岁小宝拿太太的化妆品,学太太抹在脸上,由于手法不熟,摸完像京剧里的白脸曹操。太太和小宝温柔滴说不可以玩,但小宝非常执着,继续涂抹。太太有些生气了,大声说,宝宝不可以,小宝就会委屈得嘴一瘪,伤心地哭了起来。
化妆品很贵,但小宝并不能体会,他只知道自己被禁止碰触这些东西。但人总是好奇,特别是孩子,不能触碰的化妆品对小宝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如果不了解敏感期,我会认为小宝“不听话”、蛮不讲理。
了解敏感期后,我知道,小宝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要一个瓶子。只要允许他拿着瓶子,嘚瑟以下,像模像样地和妈妈一样搽搽脸,他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儿童成长的特性和秘密,不了解前会对孩子大动肝火,了解后会莞尔一笑。
03 如何理解孩子敏感期并改变行为?
改变通常分四个层次,无意识无行为,有意识无行为,有意识有行为,无意识有行为
1.无意识无行为->有意识无行为
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汲取敏感期知识,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2.有意识无行为->有意识有行为
和孩子冲突时,觉察孩子可能处于的阶段和自己的状态,如同网上的段子说的,当孩子“胡作非为”时默念21遍:这是我亲生的。
记录孩子的可爱的行为,把ta的“胡闹”替换是“探索”。用新的语言去描述同样的现象。
注意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从精神上做好准备,当父母心情不好时,很难教育好孩子。
每次回到家,敲门前,深呼吸,对自己说,我要绽开微笑,从内而外,进门给孩子、伴侣大大的拥抱。冥想童年时刻,希望父母回家怎么给自己拥抱。
每次陪伴孩子时,正念投入,和ta互动。
现在每天早上出门前,我会给小宝读绘本,从之前《我爸爸》、《我妈妈》到现在《小猪变形计》,从猴子屁股坐不住,但坐下不肯离开,我心里看着真欣慰。
3.有意识有行为->无意识有行为
尊重孩子的敏感期,从更高的维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每次顽皮都会非常可爱。
小宝喜欢模仿洗碗,小小的人洗个不停,就算没洗干净,就算衣服弄湿,就算偶尔摔了杯碟,那又如何?好好陪着他,看着他发生,欣喜自己有个勤快的宝宝,看着孩子的行为,发自内心的喜悦。
现在看着小宝,我几乎发不起脾气,每次他的顽皮都如同小天使那么可爱,都忍不住亲亲他,抱抱他。
04 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提到“儿童是成人之父”,看似矛盾其实很有哲理。
只有父母从内心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就是早年的自己,那么父母才能更好尊重孩子独立人格,随喜赞叹生命的奇迹。
当我们看着儿童那很像一个玩具的幼小的却富有魅力的身躯,同时倾注着我们对他的巨大关怀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古罗马诗人朱维诺尔(Juvenal)注所说的那句话:“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儿童。”---蒙台梭利《儿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