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诵年会第二现场评课:周瑜,英雄?小人?

2018-05-29  本文已影响18人  靳志勇

上周,《读写诵一体化课程联盟二届年会暨“群文阅读与阅读教学改造专题研讨会》,顺利结束。10节群文阅读试水课,3节群文阅读观摩课,1场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课程构建的经验分享,1场群文阅读与阅读教学改造的专家报告,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一场教学盛宴,不能只看热闹,也要试着看看门道。回顾每一个细节,沉淀每一个理念,反思中要坚守,坚守中要更新,如此,”盛宴“才会逐步内化成我们的血肉,”他人“的才会成为自己的,吸纳精华,摒弃旧我,塑造新我。

我在第二现场评课,压力蛮大。因为我们都知道群文阅读课,难上,可群文阅读的评课,着实难评。借梳理当天的评课,回顾细节,吸精除弊,朝更远处,更深处,蹒跚而行。


评滨城区第三小学盖婷老师群文阅读试水课《周瑜:英雄?小人?》

评课人:靳志勇

感谢盖婷老师带给我们的这堂精彩的群文阅读课。这堂课,议题具有较强的可议性,选文互文性强,教学设计精巧,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学有所得,是一堂成功的群文阅读课。

议题《周瑜:英雄?小人?》,开放性强,易给学生产生较强的“认知冲突”,也便于老师引导学生提升认识,增进学生的阅读智能。

选文分别是《草船借箭》、《三国志 周瑜传》、《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三篇文章,既有文学作品,又有历史著作;既有周瑜的正面形象,也有周瑜的反面形象。这些互补性强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更易于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和理解文学形象和正史形象的人物差异,增强学生的审辩能力。

教师的文本解读细致。比如课堂上,盖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文本、注释和史实材料。这些材料,不是堆积,而是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整合。且,这些材料出现的时机,十分精当。这些内容都为学生辩证地认识周瑜,提供了十分可靠的支架。

教学设计巧妙,逻辑性强。盖老师的教学设计共分四大部分,谈话导入,读群文归纳周瑜形象,了解虚构原因辩证看待人物形象,梳理收获。第三部分又分为认识不同作品中的周瑜和比较周瑜形象的异同。整个设计,符合了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点点突破,层次性强,逻辑缜密。在开课阶段,老师背顺口溜给学生听,看似无意,实则为下面的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整个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思维活跃,阅读认知逐渐深入。

教学方法,顺学而教,以生为本。比如教师问,关于周瑜,你有没有问题提出。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多集中于“周瑜为什么变成了小人”“周瑜怎么变成的小人”这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周瑜:英雄?小人?”的问题。于是,课堂从这一问题展开,逐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疑问。顺着学生的疑问,依照学生的趣点展开教学,学生的收获良多,教学效益提升。

教学语言净和精。盖老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值得我学习。比如,小结中,她说,周瑜在文中尽显小人之态。即使向学生发言,也是那样简洁干净,比如一位学生读出来周瑜是一个小人,她追问,仅仅如此吗?这样的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深度思维,着实不错。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思考。

第一,议题的表达。《周瑜,英雄?小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这还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非此即彼的思维或许不利于学生对周瑜形象的整体构建。若改成《多面“周瑜”》或《不一样的“周瑜”》,会不会更利于学生思考。且,加上双引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明白,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周瑜”这个具体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作品下的周瑜形象的差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和正史形象”。

第二,补充的材料需要紧贴教学重难点,切中学生认知实际。比如老师在带领学生了解虚构原因的时候,提供的两则材料,不足够贴切,不足够生动,没有很好的搭建起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从而导致学生观点的低水平重复,教师的引导显得生硬,层次感一般。

第三,借助学生的发言作为过渡语,引领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如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一生答道,周瑜越来越坏。老师的点评仅是解释了学生的发言,然后转向另一个问题,你有无其他问题提出?我认为,此处是一个挺好的时机,可以帮助学生开始初步了解和思考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如果换作我,我可能问,你同意她的说法吗?如果不同意,这句话,应该怎么说?为什么要这么说。从而,慢慢地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文本后面的“注释”,关注不同的文体,以做到真正地顺学而教,以生为本,并能达成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

当然,如前所说,盖老师的这节课,在议题选择、选文互补、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教学效果上,还有好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未来,希望我们都能在群文阅读上走得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