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四)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光明中医网校
光明中医函数大学教材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即二者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没有阳,就没有阴;没有阴,就没有阳。而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则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所谓互根互用,即是说阴阳双方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如:上是对下而言,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外是对于内而言,没有内,就无所谓外;实是对于虚而言,没有虚,就无所谓实。上下、内外、虚实,没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这说明阴阳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不仅如此,阴阳又是相互包涵的。所以,张景岳总结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而阴阳之气,本同一体”(《类经图翼·运气上》)。

  对于阴阳的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的关系。例如,阳虚冷汗,是由于阳虚导致卫外之气不能固表,使阴津不能安守于内而外泄;大汗亡阳,是由于阴津大亏,阴不敛阳,阳无所依而外脱。治疗的原则,前者补阳以固阴,后者固阴以敛阳。他如,形(阴)与神(阳),精(阴)与气(阳)等也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形存则神在,形亡则神灭;精化生气,气又生精,无精则不化气,无气则不生精。

  (三)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别向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相互转化,在自然界(天地间),及自然界中的人,都普遍存在着这一过程。自然界中一年四季,寒凉、温热的变化,以及一天中的“昼夜”的变化,就是一个阴阳转化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由春夏而至秋冬,是由阳转化为阴的过程;由秋冬而至春夏,则是由阴转化为阳的过程。同样道理,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昼夜的变化,也是阴阳的转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同样是一个普遍的阴阳转化过程。如生命过程中,需要有精(阴)和气(阳),阴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是功能活动(这里的阴精和阳气都是相对而言)阴精和阳气既有互根互用的关系,又有一个相互转化的关系。饮食入胃,在阳气(脾气)的作用下,方能转化为阴精,而阳气又是由阴精所化生,并从阴精化生中得到不断地补充。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归精”,“精化为气”。

  疾病过程中,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热证可以转化为寒证,实证可以转化为虚证;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等等。反之亦然。如:外感寒邪,初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属表寒证,由于未能及时治疗,则寒邪进一步由表入里化热,出现但热不寒,口渴苔黄,脉数等证候,则为里热证。又如:中医常说“久病必虚”,初病时,由于正气尚较充盛,因而病属实证,病久则正气渐耗,病即由实转虚。上述由寒转热,由实转虚的例子,证明了疾病过程中的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内经》已经明确认识并充分肯定了阴阳的相互转化问题。《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都说明了一个阴阳的相互转化问题。

  阴阳学说强调了“物极必反”,即《内经》中所阐述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观点,在一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变”的产生,不一定都是在“阴极”、“阳极”时发生,如上述的情况,并没有“阴极”、“阳极”,但由于外部条件(正气、禀赋、治疗等)发生变化,阴阳亦同样会出现转化。

  (四)  阴阳是无限可分的

  阴阳是无限可分的。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阴阳之中各有阴阳。一句话,就是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中均各有阴阳。如一天之中,昼为阳,则平旦至日中为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为阳中之阴;夜为阴,则合夜至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至平旦为阴中之阳。又如五脏六腑中,五脏属阴,但由于心肺居于膈上故又属阳,因而是阴中之阳;肝脾肾居于膈下,下为阴,故又为阴中之阳。再就心肺之间来说,心属阳,肺属阴等等。

  再如,按阴阳的基本属性,外为阳、内为阴。表属阳,寒属阴,故表寒证为阳中之阴;表属阳,热为阳,故表热证为阳中之阳;内属阴,热属阳,而里热证即为阴中之阳;里属阴,寒属阴,里寒证即为阴中之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说:“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灵枢·寿天刚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类经图翼·运气》),“此阴阳之道,所以无穷”(《类经·阴阳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