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粮及迷路地图读书推荐知识

我不想哭着看完这几本书

2016-01-20  本文已影响9569人  132db6d301e0

作者:Lily_喵喵呜

最近连续看完了胡塞尼的“阿富汗三部曲”——《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不了解历史背景看的时候是有点迷糊的,在群里一个朋友的帮助下理清了一点思路,大致就是苏联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走了,军阀来了;军阀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每一本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小家庭中,但是主题都有差别,叙述的角度也不同,于自己而言,这三本小说更像是教科书,让小编对阿富汗的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No.1
《追风筝的人》——逃避与救赎

woidushu

《追》应该是这三本书里知名度最高的,主题是逃避与救赎,这两个词语构成了主人公Amir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有后半部分痛苦的救赎过程,Amir一定会被读者喷死,其实我觉得,从某方面来说,Amir与Hassan两个人都是悲剧。 Amir一直在追求父亲对自己的爱却不可得,因为自己一时的懦弱胆小让Hassan受到伤害,又赶走了Hassan,让自己的前半生都活在痛苦与愧疚之中;而Hassan一直在追求Amir对自己的爱,为了这份爱,他宁愿自己吃土也不会对Amir撒谎,宁愿自己受到凌辱也不愿那个蓝风筝受损,最后为了Amir的房子而失去生命。

这个悲剧是当时阿富汗社会阶级分明的产物,Amir是富家少爷,Hassan是仆人;Amir是普什图,Hassan是哈扎拉,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Amir与Hassan的潜意识中都已经被灌入了这种思维。那样的社会,最终影响到个人的选择。
有时候我会比较排斥去讨论这本书,很多读者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事,也更愿意去相信Hassan的牺牲是为了两个人的友谊,而不同意这个观点、提出“Hassan的奴性与爱的炮灰”的读者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轻则被怀疑阅读理解能力,重则被批判心理健康状况。其实,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已。

NO.2《灿烂千阳》——战争与忍耐

woidushu
《灿烂千阳》与《追》是同一个译者,译者更喜欢《灿烂千阳》,这本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也是眼泪掉的最多的)。主题的是战争与女性忍耐,描述了两个阿富汗女孩Mariam与Laila的悲惨人生。《追》只通过Amir的视角描述了一些战争的惨况,但是这本小说是直面战争,很多关于战争的描写看的时候都忍不住流眼泪。这本小说的叙述比前一本更平实、更精巧,分别用两个女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Mariam的生活让人很绝望。她的身份是私生女,连母亲都说她是harami(大致是私生子的意思),生活在母亲的抱怨和父亲的甜蜜谎言中,直到14岁的时候背负着对父亲的彻底失望和对母亲死亡的自责,被逼嫁给了40岁的鞋匠拉希德。在丈夫的虐待下,却从来没有逃避,只是一味的选择忍耐。她生活中的温情与愉快,都是Laila和Laila的孩子带给她的,她所有的自由和解脱就是亲手杀死拉希德。
Laila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但是,战争让13岁的Laila成了孤儿,与塔里克也相隔千里。身受重伤的时候,邻居拉希德救了她,最后骗她塔里克已经死亡。Laila为了保住自己与塔里克的孩子,嫁给了60岁的拉希德。但是她是懂得反抗的,计划带着Mariam和孩子一起逃跑却失败了。她也是幸运的,她后来与塔里克重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灿烂千阳》是这三本小说中对战争残酷描写的最多,是一个悲剧,但是有一个充满希望与阳光的结局,最后Laila带着Mariam的遗物回到了Mariam童年时居住的地方,见到了Mariam最喜欢的老师,然后回到喀布尔,为战后的恢复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但是其中有一个情节设置我不是很喜欢,就是Laila的父亲和朋友都说她以后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她的朋友甚至说她的照片一定会放在报纸头版上。也许作者是为了给结尾埋一个伏笔(结尾Laila因为对孤儿院的贡献照片登到了报纸上,不过不是头版),但是首先这个伏笔提出的有点突兀,因为前文并没有描述过Laila有什么独特性,其次这个伏笔埋得太明显了,看到这个情节就知道结局有什么。

No.3《群山回唱》——失落与寻求

woidushu

《群山回唱》的主题我觉得应该是失落与寻求,更偏重描写因为战争移居海外的人的生活,侧重对人性的探讨。

《群山回唱》的主线是一对兄妹的悲欢离合。3岁的妹妹Pari被父亲卖到一位富翁的家里,虽然是被收养做义女,但是哥哥Abdullah与妹妹的关系十分要好,这对两个人都是残酷的分离。最终,跟着养母移居巴黎的Pari忘记了以前的家庭,虽然一直感觉生命中有个对她很重要的人,却始终都想不起来,这让她总感觉生活是有空白的。最后,在舅舅Nabi的信中,她想起来哥哥,前往美国寻找哥哥,但是哥哥却因为老年痴呆不记得这个他日思夜想的妹妹。
胡塞尼写这本小说把时空拉得很大,时间跨度将近60年,涉及到阿富汗、法国、希腊、美国等几个国家。与前面两部都不同。这本书以父亲讲一个与结尾呼应的童话故事开头,分为9章,每一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描述一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每一章叙述的手法和视角也不同,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也有书信体,相互联系的9章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4章Nabi的书信,情感真挚,讲述真实;最引人深思的是第5章Idris与阿富汗女孩Roshi的故事以及第7章Adel对父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胡塞尼是有自己的构思的,但是我总觉得他没有把握好,前4章是最精彩的,故事紧凑,叙事精巧,但是到了后面却感觉慢慢变松散了,尤其是第8章的时候,扯进来其他一些人物,其实我感觉到书的结尾了,作者倒不如好好的给故事做一个收尾。 因为这三部“阿富汗三部曲”,胡塞尼被人称为“阿富汗的代言人”,但是他自己否认这个观点,说自己只是写出了自己认知的世界。虽然胡塞尼说他只是为了自己而写作,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每一个小说里其实有很多畅销小说的元素,比如明显的巧合,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虐心的开头与还算圆满的结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接二连三的故事高潮等等。

最后,其实这三本小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最好别在地铁上看,哭红了眼睛笑坏了身边的人。/(ㄒoㄒ)/~~]

瓦是胡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