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杂谈

让备考变得更有意义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12人  士无忌惮

今天我到安材参加宣城市2019届职三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安材的汪志敏老师对近几年的对口高考试卷进行了分析。听后受益匪浅。在后来的自由研讨过程中,我又听了其他几位老师的主题发言。

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按照《考试大纲》进行知识点的复习,稳中求好。无论是怎样的复习策略,都是紧紧围绕学生成绩这个目标。一切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也正是这样的目标明确,却让我感到有点不满足。

我在想,我们会不会因为紧盯眼前的一棵树木,而忽视了远处整片的森林。

汪志敏老师也说,从对口高考这两年的考试变化来看,越来越重视语文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越来越重视时事新闻的了解。用高考作为指挥棒,指导学生成为知传统、晓时事的社会人。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 不管是普通高考还是对口高考,都是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

就个人看来,复习,绝不是为了考试。还应该有更多的追求。为了考试而复习,不免有点功利了。当然,我们要追求功利,毕竟,我们面对高考,我们需要本科,但更要追求素养。

功利是暂时的,追到了,就失去了价值了。而素养是可持续的,甚至是终身的。

为学生之长远计,我们更应该追求一点素养。

学生不能仅仅成为做题的机器,而应是机器上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

我们打磨学生成为优质产品,也不仅仅是为了能顺利通过高考的质检,而是能投放市场,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甚至,通过我们的基础培养,激活学生体内创新机能,在投放市场后,不仅仅成为一个抢手货,更是成为创造更多优质产品的种子。

当我们今天在复习的过程中,甚至在一开始知道我们复习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

《论语》不是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得乎其无”吗,既然有这样的因果关系,那我们为什么不尽量站得更高点,取乎其上呢?

我们想让学生被更多的人看到,你就必须把他往最高的地方定位。我们不能只教给他“跂而望”,而是要教给他“登高博见”,甚至让他们站在我们的肩上。

总之,我们决不能立足于当下的升学考试,要着眼于未来。不能紧盯着成绩,更要考虑学生素养。

其实在备考的过程中,追求素养,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在语言基础复习中更多一点对母语的认真和敬畏就行。规范语言文字,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做的吗?

我们在复习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中,必须认识到常识太多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不能让学生认为记常识就是为了考试,应该告诉学生常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仅现在,将来也要习得这些常识。在记住这些常识的时候,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吧。

我们在复习古诗文时,不必纯粹地为复习而复习。读古诗文不是为了完成题目,而是带领学生感受深藏在古代诗文字里行间的文化魅力。也许,在你的带领下,中职学生也会成为诗歌达人,成为文化自信的时代青年。

就让我们思想站得高一点点,眼界看得远一点点,事情做得多一点点,相信,我们的奋斗,一定会给中职生带来不一样的明天。

难道中职生的他们不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