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 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这是最为著名的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就让我们从这句话说起吧。
不难看出,希腊的学问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还依然在寻找,寻找什么?当然是真理。真理之于西方是什么时候才找到的呢?都知道,是数百年之后的基督教。那么显然,亚里士多德尽管如此地博学多才,他的心灵依然谈不上成熟。
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他从不到二十岁开始,跟着柏拉图学习了将近20年的时间,直到柏拉图去世。他在出外四处游历一番以后,依然选择回到了书斋,继续过着教学,研究,撰写著作的生活,直到去世。其间,他还担当过一段时间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据说非常深刻地影响了这位征服半个文明世界的马其顿皇帝陛下。
亚里士多德被广泛地称为古代西方世界里最博学的人,没有之一。就纯粹的学问而言,他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西方学术体系的所有方面,从自然到社会,从宇宙到心灵,无所不包,无人能及,甚至连他的老师柏拉图都望尘莫及。一度,他本人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影响力也曾经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尤其是在所谓中世纪尾声,文艺复兴开始兴起的那个时期。
那么,我们忍不住会问,亚里士多德何以如此地博学呢?除了他个人可能过人的才华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难道真是他比其他古代西方的学者们智慧要高出很多吗?
简单追溯一下学术的历史就能看清楚一些事情的内在脉络。亚里士多德跟着老师柏拉图学习了20年,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干过得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呢?上面说了,是他的“理念论”,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可以被视作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真正开创者,而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建立者。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柏拉图之前,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明明白白地把这个世界分成两个完全可以区分的两个部分。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观念,这种影响了西方文明两千年的二分法,即便不能说柏拉图是首创者,但说他是集大成者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有了这两个世界的分别,那么显见下一步最为自然的进展就是将概念世界演绎所形成的结论和具体的经验世界进行某种结合。这个过程我们现在喜欢用一句口号式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开展自己工作的时代背景。也是他在诸多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丰富学术成果的历史原因。他将经过了他们师徒思索,探究多年的一些普遍概念,也就是所谓的“真理”,应用在了很多具体的经验领域,比如,上面提及的,物理,心理,社会,政治等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大批西方世界最初的“科学体系”的名目和最为基本的结论。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博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以他为代表的当时希腊文明的不成熟的一面。因为,只有特别好奇的心灵才可以去接触那么广泛的世界,而不去顾忌这种接触可能存在的风险。就像常识告诉我们的,心灵丰富的人,他的外在活动总是简单的,只有精神世界不那么充沛的人,才会更多地活在一个花花绿绿的繁华世界里。大概可以这么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顶级的学者,但他的心灵恐怕就谈不上有多么丰富了。当然,这种比较是和处于和他同一个量级的人物,或者学者的比较,比如他的老师柏拉图和他的祖师,苏格拉底。
多说一句,后来的基督教之所以严格地对知识的获得进行限制,除了教义的限制以外,恐怕也还是有这种气质的影响在里面。
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为我们今天的人特别推崇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开山祖师,他的著名的三段论几乎贯穿了整个的西方学术史。如果离开了他发展出来的这种逻辑方法,西方世界的整个学术体系大概都无法得以构建。
形式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发展出来,丝毫也不令人奇怪。逻辑是一种方法,他用来连接表面上貌似不相关的各种知识,从而赋予这些零散的知识以系统性和完整性。前面已经说过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求把普遍的真理和具体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结合,这就要发展出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进行这种工作。它由一些基本的原则出发,演绎出一套更为全面,庞大的体系,进而形成一门特殊的学问所必须的知识系统。
亚里士多德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他的逻辑学。先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回到具体。他打通了西方学术体系的“脉络”。他将思维演进成了真正的学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亚里士多德称为西方学术第一人是实至名归的。
总结一下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前后相继的师徒三代人,成就了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壮阔的奇观之一。他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为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他们分别通过破除,建立和应用的方法,一举奠定了西方学术体系绵延两千年的基本范畴,思维方法和内在逻辑。这些深邃的内容据说主要是由后来的阿拉伯人发现,整理并再次教授给欧洲人的,但我相信,其实在绵延千年的所谓黑暗的中世纪里,在纷繁复杂的基督教教义系统里,早早地潜伏着智慧和光明的种子。
这师徒三人本身不是基督徒,应该说,他们其实对所谓“灵性”和“灵魂”这样的观念是模糊的。但他们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却被后来的基督教用一种变形的方式保留了下来,真正美好的东西和辛勤的努力永远也不会被历史遗忘。
这师徒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家世,私人生活,尤其是他们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后代的情况几乎找不到什么太多的记载。苏格拉底,据传说好歹还有一个丑陋而且强悍的老婆,动辄给他点脸色看看,让我们的这位大学问家经常颜面扫地。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好像就根本没结过婚,或者起码没有过普通的家庭生活。
初看起来,这些都是他们个人私生活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细想想,恐怕正是这些貌似微末之极的小事才反映出真正的大问题。从个体层面讲,隔绝了烟火气,才能让他们 这样的人驰骛于高远的玄思,才能有机会想出那些远离普通生活的绝妙理论。要知道,这种理论在当时可是一钱不值,也基本上毫无实际用途的。如果有一大群老婆孩子在身边叽叽喳喳吵闹不停,你能想象谁还有心思去考虑什么逻辑和真理问题吗?
从宏观上讲,其实他们的行为就已经代表了他们身后的这个文明的特点。即,这个文明更为关注的是所谓“公共问题”。他们更为看重原则,而不是私人情感。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世界,宇宙,社会,个人,这样的观念。而不是“你”和“我”这样的观念。他们发展出的社会模式,主要包括后来的基督教社会,在更为宽广的意义上,其实都能被称之为某种特定的“社会主义”。
这个判断对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是非常关键的。
通俗一点说,以他们三人为代表的这个文明,也就是希腊文明,尽管外观上看上去是壮丽,恢弘的,但同时他也缺乏真正的情感,并没有真正内在的力量将这个社会的人心连接到一起,这也是他最终灭亡的本质原因。能为西方社会提供心灵依靠的是更为伟大的基督教文明,马上就要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