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 25

2022-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被吹的晚风

回顾:

当你学会了如何放下,也就学会了如何重新开始。当你学会了释然,也就学会了如何让自己过得更轻松和简单点。


让我们继续今天的阅读——《每一种优秀,都有一段静默时光》——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

随着年岁渐长,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也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我才懂得,原来每个人都有其烦恼。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无法帮他走出来,大概这就是每个人所谓性格上的局限和缺陷。

当芸芸众生还被柴米油盐所困,还在为了高昂的房价、结不起的婚、进不起的医院为难时,有钱人也许正为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尔虞我诈的社交圈而苦恼。

如果你不是有钱人,就根本无法体会自己的问题用钱无法解决,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而如果你不是普通人,你也无法感同身受,原来你的问题90%都是因为没钱而产生的尴尬和困扰。

记得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曾经,我对烦恼有大小、轻重和多少的区分。

后来,我发现原来每一种烦恼,它对人所产生的杀伤力是千差万别的。

比如于承受能力强的人而言,即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能从容不迫地面对。

于较为脆弱和敏感的人来说,哪怕再小的事,也能让他心烦意乱,甚至彻底失去理智和冷静。

也许有时,我们会感慨,人生为什么如此苦、如此难、如此让人备受折磨?

可是慢慢地你就会顿悟烦恼即菩提的道理。

因为正是这些人生不如意的十之八九,塑造、磨砺和雕刻出了更好的你自己。

而那剩下的一二欢喜事,不过是生活给你的润滑剂,它会让你感到舒适、轻松和安逸,但绝不会让你成长和进步。

所以想要活得更加睿智和通透,就得从你当下实实在在面对的烦恼、困惑和迷茫处开始修行,就得从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学会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最终完善你自己。

在生活中,那些大智慧者所体会到的痛苦,绝对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自然他们的领悟和超脱能力也非常人能及。

而在温室生存,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历练的人,自然经不起哪怕很小的打击和挫折。

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懂,但许多人又都不懂。

因为当他们在面对考验时,并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去打磨自己,反而是想要逃避,甚至祈求上天让自己尽快脱离险境。

只有极少部分人不仅希望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而且还希望上天能赐予更多的苦难,让自己在此中去挣扎、感受和了悟,从而更有益于自我的锤炼和蜕变。

那么,烦恼究竟从何处能修为菩提?

记得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提到,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

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生活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

此话朴素、简单,却一语中的。许多时刻,我们不必跑到深山野林,不必与世隔绝,也不必刻意与人群拉开距离。

相反,你要在睡觉、洗衣,乃至一日三餐中,一步一步去平衡、去修正、去规整你自己。

因为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受习惯的引导。而习惯的培养,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慢慢熏陶、浸染,最终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的。

就如《金刚经》中写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处,没有任何大道理,也没告诉你任何秘诀,甚至你刚读到时,还会怀疑这本经书的真伪。

但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去体悟,就会发现,原来世上的真理就是如此简单、朴素。

在平凡的生活中,开光、见慧、增智,并不深奥,也不复杂,更无须远求。

如果此刻的你,想要脱离烦恼,想要获得解脱,想要修得一颗宁静之心,就得从令你动怒、让你焦躁、搅乱你思绪的人和事中,去慢慢修正你自己。个中过程,无法省略,也没有捷径,全靠你在一生中慢慢去领悟、反思和践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曾经看过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的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曾经很喜欢它,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君子之交,非要淡?究竟淡到何处,又为何不能浓烈呢?

其实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朋友也分生活关照型和精神交流型。

前者也许靠得越近越好,但感情也更经不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更多时候,他们不过是想要找个人结伴而行,互相取暖,对抗孤单而已。

而后者却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也许它无法给你及时的安慰和鼓励,但两个人可以超越年龄、身份、地位等的差距,实现心与心之间翻山越岭的沟通和交流。

年轻时,我们都喜欢生活交流型的朋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发现,有个知心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因为我们越来越了解,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的,但如果能有一个人懂你的这份孤独,哪怕他帮不了忙,救不了急,哪怕他远在千里之外,也足以让人感到欣慰和满足。

而于两个太过了解彼此的人而言,有时恰恰不会形影不离、聊到彻夜未眠,甚至他们之间需要刻意保持相当的距离,才能让彼此都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位置和角度。

其一,能懂你心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穿透你的身体,望尽你内心的所感、所想、所悟。他们在看你的时候,其实既给你带来了安慰,也让你有些不适。

因为很难有人能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他们自然也很难在可以彻底看穿自己的人面前做到足够坦然和淡然。

这让我想起演员陈道明曾在《话人生》中说道:

我说过我不爱交朋友,其实不然,只是交往方式不同。我不会跟别人甜如蜜,也不会让别人跟我甜如蜜。我觉得人真到掏心窝子的时候,就离分开不远了。有时候有朋友跟我说太多他自己的东西,我会制止他:一、这个跟我没关系,对我来讲是没有用的;二、掌握对方太多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悬空”的情绪,永远在两人之间罩着。

这种距离下不会产生多少美感,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不在乎”。

其二,灵魂的交友,是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层次的,它们会自动与具体琐碎的庸常剥离开来,而双方可以交流的话题,通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感觉、超前的思维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观。这样的东西,懂的人自然可以心领神会,而不懂的人,无论费多少口舌都是枉然。

其三,每个人都有劣根性,比如总是靠得太近的东西,不懂珍惜,甚至彼此待得时间长了以后,反而会滋生许多矛盾。原本灵魂的交流也是孤独的,没有足够独处的养料和余地,过多地靠近,只会是一种无谓的消耗。而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遵循美学上的规律,也不至于因喜新厌旧而感到疲乏和无趣。

我很喜欢一篇文言文,讲了“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好的友谊,莫过于此。彼此不需要太多的牵绊、束缚和捆绑,不过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不一定非要亲眼见到所谓的老友。

我想,这份来去路途上的随心、坦荡、自由,大概就是对“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最好的诠释和理解。


结语:

这份来去路途上的随心、坦荡、自由,大概就是对“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最好的诠释和理解。


明天开始我们将阅读——《《每一种优秀,都有一段静默时光》》——那些打不倒我们的,只会使我们更强大。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或留言。

如果你喜欢阅读,关注公众号:晚风共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