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饭桌上“撕破脸”,怎么就情商低了?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时刻,面对着一屋子的人,却不知道如何热闹地加入他们。
在最近的《向往的生活》里,大家围坐谈心时,黄磊就很“任性”地丢下这样一句话:“你们这一大堆人来,我没什么感觉。”
“因为我和你们也不熟,我没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黄磊吐露心声 /《向往的生活》在这两期节目里,一向高情商的黄磊变得罕见地不活跃。
最开始明星们进门时,他有些拘谨地站在厨房里,例行公事般向大家打招呼。
明明是“蘑菇屋”的主人,却一头扎进了厨房。
甚至提前和何炅打好招呼:
“晚上你们玩游戏,我早睡。”
一直到老狼来时,黄磊才露出笑容。
连饭后的闲聊也是和老狼悄悄地凑在一块。
整期节目好像完全变成了两个部分,一边是坐在院子里谈心的黄磊和老狼,另一边是客厅里热闹的年轻明星们。
黄磊的这次“任性”,让人感同身受
实际上黄磊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相反,他极其重感情。
当时谢娜在节目里放黄磊的《似水年华》。
听这首歌时的气氛颇为伤感,黄磊开口讲出这么多年不再唱歌的原因。
“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人逝去,音难起。”
黄磊以前所有唱片的编曲和作曲都是这位老友,如今他已经不在了,黄磊也从此不再唱歌。
黄磊和何炅在厨房流泪拥抱 / 《向往的生活》这一期节目里,黄磊回想起和何炅二十年来的友谊,两个人拥抱落泪。
他们俩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一起出演话剧《暗恋桃花源》,一演就是十几年。
二十年的友谊,被黄磊形容为:“寄托、依靠、托付、信任。”
而另一边黄磊和老狼感慨十多年前的悠悠岁月,遥遥地敬了一杯酒给没来的高晓松,相隔多年,几个人仍旧惺惺相惜。
不过相比起老友来,这次几位年轻人,与黄磊交集都很少。
和不熟的人强行热闹,这样的时刻在我们的生活里太多了。
公司里,尴尬的团建活动占用了大量私人时间,还要和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做集体项目。
网友的微博评论结果没有和同事搞好关系,反而让彼此之间越走越远。
甚至为了避开附近的同事,还提前规划好了上班路线,能不碰到熟人就坚决不碰到。
网友的微博评论电梯成了上班路上最大的噩梦。
网友的微博评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没有相投的兴趣爱好,只是每天硬撑着微笑打照面,还不如干脆不见。
去年年底,有网友在社交网络上问“你觉得过去几年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高赞评论很直接:不再追求所谓社交。
评论被网友多次转发 / 微博朋友千千万,知己二三人。
维持“千千万”的关系,到头来只是平添烦恼。
不愿让别人过多介入自己的世界,不如只结交“二三人”,分享彼此的心事。
“懒得和不熟的人交往”,成为了现代人的社交常态。
你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需要“朋友”
有些人会因此担心,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意味着我的社交出了问题?
芬兰和英国的两位大数据科学家,通过调查欧洲320万个电话数据,分析人们的使用习惯,最终发现:
25岁以后,人们的朋友数量开始下降。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和曾经的朋友走散了。
和曾经的朋友渐渐走散上学时候总要手挽手一起去上厕所,但慢慢地,身边的好友一个手都能数的过来,大家仅有的联系就是朋友圈互相的点赞。
主持人解释“点赞之交” /《非正式会谈》在心理学上,科学家们将社交划分成两种“常态”:“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
因为共同的兴趣和体感体验所建立的亲密关系,是共情社交。
一份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共情能力就会下降,共情社交随之减少。
大家与朋友的交往不再停留在共情,而是有了功利性的出发点和目的,转变成了“功利社交”。
友谊里掺杂了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
交友不再随心所欲,总有人为了积累“更好的人脉”而不断违心地接近他人。
快节奏的时代,或许微信中躺了上千好友,节假日千篇一律的群发短信看似热闹,细看之下却毫无真心实意。
下班之后,被同事朋友拉入饭局,在觥筹交错中认识了合作伙伴,聚会结束连张三李四的人名都记不住。
原本幻想通过建立一个圈子打造个人的层次,却没想到圈子的本质,就是层次相同的人聚在一起。
很多人急于用“认识的人”来彰显自身价值。
那些讲座结束后围着大佬扫过的码,行业交流结束后会场上收集的联系人手册,在群里加过的大佬……
可在你有实力之前,那些都不叫你的人脉,充其量,就是个好友数量。
真的变强大之后,又有一堆从不联系的微信好友凑上来和你套近乎。
沈月在演出《小美好》和《流星花园》后走红,被爆料说“耍大牌”,删掉了大学同学的微信。
她发朋友圈质问,八百年不联系的同学,我删你怎么了。
朋友圈截图这样的社交并不是交付真心,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网友评论“沈月删掉大学同学”/ 微博与其假意逢迎,倒不如删得痛快。
成年人的友谊,都是奢侈品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门问题:“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有人说,我也不确定当时选择和对方做朋友,是因为相互吸引、还是仅仅害怕被孤立。
等到进入新的环境,先前的友谊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淡了。
关于每个人交友的心态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提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18-25岁是“成人早期”,隶属于第六阶段。
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在朋友、恋人之间建立有爱的关系。
可我们长大之后,对于孤独的耐受力越来越强大。对于朋友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
不再需要人结伴玩耍,自己一个人照样也活得很好。
吐槽无效社交的网友人类学家邓巴提出过关于社交的“150定律”: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大概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而亲密关系的数量,更是则少之又少。
到头来才发现,陪你度过最艰难的时刻,见证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的人,从头至尾都只有寥寥几个。
前段时间小S在《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向阿雅吐露心声。
年过40岁,希望能有自己的作品,可电影不受好评,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成功。
以往古灵机怪无比强大的小S,在阿雅面前只是脆弱的小女孩。
崩溃的最后,阿雅抱住小S,以一句“这个时代只会有一个徐熙娣”慢慢将她安抚下来。
一起从青春期步入中年,从少女变成母亲和妻子,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到头来陪在小S身边的,还是这些真朋友。
大小S、阿雅、范晓萱的青春期合照已经长大的我们早就学会了藏起情绪,独自吞咽生活的重压。
只有真正的朋友看穿你的脆弱,给你拥抱,成为情绪最后的出口。
熬过漫长岁月之后,时间替人留下最珍贵的那个。
给文章点个赞吧,告诉那些你在意的人,我不需要“朋友”,只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