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可实现性、行为主义、功能主义
阅读笔记第156/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三章:心灵哲学:谁在思考?
50、多重可实现性
前面我们提到的个例物理主义,这种立场一方面方便我们去说明特定人类个体的智力特性,另外一方面它还方便我们去说明“多重可实现性”这个哲学概念。
1)什么是“多重可实现性”?
“多重可实现性”的含义是:一个心灵功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于不同类型的物理基质。比如,视觉器官的功能未必要以人类眼睛的构造来实现它,还可以通过某种别的方式——例如昆虫的复眼结构来实现。这个想法对人工智能的启发很大。
“多重可实现性”论题对类型物理主义构成了麻烦。这是因为,类型物理主义认为心理类型与神经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而根据“多重可实现性”论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乃是一对多的。
2)对于“多重可实现性”的深入反思。
2.1)孪生地球之水的思想实验。
“孪生地球之水”的思想实验其内容是:我们可以设想有另外一个地球,叫“孪生地球”,孪生地球上有一种“水”,它只是看上去像水,喝起来像水,但实际上这个水的真实化学结构并不是H2O,而是另外一种东西——我们不妨叫它xyz。
那么这个xyz是不是水?不少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判断“水”之为水的标准是它的化学结构。这一判断也等于否定了多重可实践性问题的合理性,因为按照此论题,水的宏观性质(如无臭、无味的)应当是能够实现于不同的微观结构的。
2.2)火星人之疼的思想实验。
“火星人之疼”的思想实验,其设想的是,火星人的身体与我们地球人不同:这些人身上有很多水管,内藏压力阀,并在某种压力状态下,会导致火星人阀调节到某种状态以后,他们就会哇哇乱叫,好像地球人疼的样子——但是要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人类的那种神经系统。
那么,当火星人哇哇乱叫的时候,他们是否真疼了呢?如果你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等于承认了:“疼”这个心理感受是可以同时实现于两种物理机制的——一种物理机制是我们地球上的神经机制,另外一种则是火星人身体内的水管阀门所代表的那种压力感应机制。
3)为何我们的直觉有时会倾向于反对“多重可实现性”论题有时又倾向于赞成该论题。
这是因为水这个概念,虽然是一个日常概念,但是对于它的日常利用价值的兑现,将高度依赖于其微观结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判断何为真水的时候诉诸科学标准所揭示的水的微观结构。与之相比,疼痛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则很少有机会被兑现为对于其微观结构的考察。所以,我们是能够容忍对于疼痛的描述的某种抽象性的,并因此忽略地球人的疼与人火星人的疼之间在物理实现机制上的差异。同样的推理也可以被外推到别的心灵状态上去,如“痒”“饿”“怀疑”“相信”等等。
3)“多种可实现性”论题的运用。
“多重可实现”论题的讨论,能够便利于我们思考未来的人工智能的“心理状态”该如何设计出来。
51、行为主义
1)行为主义:人类心智是个黑箱
行为主义的意思是: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起其“输入”(即心理主体遭遇的外部刺激)和“输出”(即该主体的行为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而并不需要关心在这两端之间的“黑箱”(在此,指该主体的脑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想法也可以说成是“心智黑箱主义”。
2)行为主义的哲学运用只关注“输入”与“输出”而忽视心智黑箱里面发生的事情。
3)行为主义与人工智能。
行为主义的思想并非没有瑕疵,其社会影响力却很大,它不但经由心理学而影响了哲学,而且也影响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认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显然是让机器实现智能。如何判断机器拥有智能可以仅仅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判断。具体而言,这一行为主义的标准就是看被检测的机器是否能够通过“图灵测验”。那么,设计师在设计机器的时候,只需要关心怎么搞定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至于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任凭设计者自主发挥了。
4)行为主义模型虽然粗糙,但胜在简洁。
在现代生活的很多环节里,我们都是根据一个个体的行为来判断其心理的。例如平台用关注、点赞和转发来判断一个视频是否受大众喜爱。
基于行动的简单特征而做出的简单测算虽然有简便的优点,但不一定能导出真理。
52、功能主义。
1)什么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意思是: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归根到底便是一系列功能相互嵌套而成的一个功能整体。
我们平常所说的功能具有以下抽象的特征?
特征一:它有目的性,具有“为了……”的结构。
特征二:它有整体性,也就是说,一个功能要起作用,其功能架构下的各个子部分就需要彼此之间协调,同时,该功能组件和其他组件之间也需要相互协调。
特征三:多重可实现性,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其他材料把功能组件里的原来材料给替换掉,来执行同样的功能。
在心灵领域内的“功能主义”其大意就是:人类的心灵在本质上就是大量功能组件所构成的复合体。
构建一个好的心智理论,就要把心智机器内部的这些复杂的结构画成一张非常详细的图表,或者一张流程图。
2)功能主义的运用:成为多模块的执行者。
如果我们把功能主义的思想用到生活中去,会发现,如果我们把所处的一个社会团体——比如说一家公司或者学校的某一个院系——比做一个小型的新制机器的话,其中每一个具体的员工(或者一个具体的教师、学生等等),其所扮演的可能就是所在模块所规定给他的角色,而一个社会的亚单位的顺畅运作就需要构成亚单元的这些模块彼此间的协调运作。
让社会组织的个体成员感到失望的是:基于多重可实现性论题,这些个体成员本身很可能是可被替换的。也就是说,这一功能角色不仅可以由你来执行,也可以由另外一个人执行。如果不想轻易的被别人所替换,那么你不能只是某一特定模块的实践者,还要成为实现了好几种模块的实践者。这时,如果你被替换掉会给公司或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你就不会轻易被替换掉。
我想到:
成为独特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的复制品。
只有当你具有别人不具有的东西时,你才不会轻易被替换掉。比如,当你有独特的技艺在身,你就可以凭着一项技术走遍天下,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反之,如果你会的别人都会,那么,你就会处在不安全的境地,随时都有被别人替换的可能。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努力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在某一领域把一项技术做到顶尖,能够让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