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式的清晨

2024-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季中

在《职场多巴胺》之中,

首先这个提效工具叫“僧侣模式早晨”。作者调研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科技公司高管,都开始实践这种提效策略。

之所以叫“僧侣模式早晨”,是因为它要求你每周拿出两个早晨,比如7-9点、8-10点或者 9-11点,进入“僧侣模式“。也就是,在这两个小时内,你独处在一个空间里,关闭所有外界通知,专注地处理一些需要深度思考或创造性思维的事情,就像僧侣入定一样。

这种模式之所以在很多公司开始流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办公软件、通讯软件,让人们的思考经常被各种消息打断。二是,近些年,开放式办公室越来越流行。

采取开放式办公室的公司,会解释说,这样有助于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同事交流,提升效率。当然,还有一个务实的原因是,取消隔墙能节约办公成本。

但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在提高员工生产力方面,采用开放式办公室往往起到的是相反的效果。

有心理学家对一家油气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更换为开放式办公室之后的半年,员工的环境满意度、工作表现、人际关系感受均有下降,压力程度明显提升。另一家公司的调查显示,员工切换到开放式办公室之后,彼此间发的邮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上升了56%,而面对面交流的频率降了三成。新西兰的一项调查显示,开放式办公室反而会让同事间的关系不如之前友好。

产生这些负面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开放式办公室会使得员工们在工作时持续被干扰。而根据脑科学研究,一个人被打断注意力后,想要重新进入专注状态,需要的时间高达 8 分钟。但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同事突然的发问,无意间听到的对话,都会造成干扰;如果哪个同事有不好的办公习惯,那就更糟糕了。所以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进入专注工作的状态,更难进入心流状态。

这是对工作效率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是,当我们感到自己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浮躁,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也会下降,而这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僧侣模式早晨,每周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让自己沉浸在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中。或许运气好的话,还能进入心流状态——因为专注是心流产生的前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一些需要深度思考或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也有利于我们提升工作成就感。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让志愿者们写了9000多篇工作日志,然后她发现,每次被研究对象记录为“开心”的那一天,他们毫无例外都在想完成的工作上取得了大的进展,或者是进入过心流状态。研究表明,心流状态无需持续很长时间,短时间的体验就能起到给我们的效能充电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僧侣模式早晨实践落地呢?如果你工作的地方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打卡的时间,或者你对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的空间,那么显然很好实践。作者观察到,一些科技或媒体公司的员工会跟领导申请,比如在周二和周四的上午10点半以后来到办公室,为的是能够在早上抽出两个小时在家中沉浸式办公。

还有的公司,一整个公司都导入了这种理念,他们会把每天的上午时间——也就是人的大脑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定为“深度时间”。在深度时间中,所有人不去联系他人,不在工作群中发消息,每个人都专心处理自己的事情。等上午过去后,再处理其他的事务。他们把这称为“复合工作模式”,也就是安静时间和混合时间相互调和,这样能兼顾员工们深度思考和交际互动的需求。

如果你的办公环境不允许你每周两天抽出早上两个小时待在家里,那么也可以选两天早早来到公司,选一处安静的所在,或者预约一间小会议室,打造独处空间。在此期间,手机也需要调成静音,并且退出邮箱,努力避免一切干扰。

如果这也没法实现,可以再退一步,戴上耳机,尽量隔绝外部声音。很多人工作时都有使用耳机的习惯。书中的建议是,使用耳机的最佳时间便是早上,在精力最旺盛的这几个小时,尽量专注地攻克一些有难度的工作。而相对来说,在午饭后的两小时里最好不使用耳机,因为调研显示,那是一天中同事间交流、分享和讨论最频繁的时间。融入这些讨论不仅是融入公司的信息网,这样小小的大脑放松,对于提升下午的效率也有好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