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让AI当一次我的分析师
请ChatGPT当了一下我的精神分析师,在聊天当中,我没有在每一次的回答之中都提出一个问题让它回答,而是尝试着只是给一些我的反应,也就是并不尝试推进话题。它目前确实有了足够的信息让它可以主动作为一个推进话题的对象了。
我的尝试是这样的,我抛给了它我的行为和状态,它首先开始归类,将这种行为归结为一种自我展示障碍的拖延。这个第一击我给一分,我认为是一个有建设性的方向。于是我对这个方向给予了肯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32/b65bae4018484251.png)
然后它开始继续往下提问,询问在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过程之中,我最怕什么。我回答怕被忽视,也怕被注视。它重点标注了这种感受之上的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害怕。此刻我再回看我的这个回答,我现在能感受到这两种矛盾感受是有先后顺序的,怕被注视之后受挫被忽视,于是干脆选择被忽视。突然意识到我好像更害怕的是被忽视,但又偏偏指向了主动被忽视的行为循环里,有趣。
然后继续深入提问到底有什么具体场景会让我产生矛盾感。我举了一个例子,这里其实会更好奇它能否真实get到我的这个例子的点在哪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32/9a8fac6ba6f5051f.png)
我说的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其实也挺明显,主要是兴奋与害怕两种并存的矛盾点。这个结合我刚刚的顿悟来讲,也是一双眼睛的问题,能不能被感受到真实的存在,似乎对我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见表面的不行,看见单一的不行,必须要看见完整的才行。这好像挺难的,很难定义的一个事儿。然后AI继续问具体情景,这种感受延续到成年后,有什么表现。这里是一个蛮有意思的点,我还是带着AI可能只能说空话的偏见在进行这个实验,但它偏偏不停问我具体场景,但确实,它针对这个具体场景,又不会展开更多,只会总结然后继续问具体场景。这里大概就是我对它的不满了。针对已知信息挖掘藏在背后的细节,可能是它暂时没有特别做到的地方。
事实上,还有一点,我已经慢慢把话题转向了我的童年,我的情绪,如果是真人,我期待它会在某个时刻把话题拉回我们最开始的我的诉求。但后续我选择了自己把话题拉回来。但此刻的它已经展现出了一种谈话中的结构惯性了:总结然后提问。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32/945cf5819b28e126.png)
这个回应方式没问题,但如果它是真人,我可能还是在期待被挖掘、被更跨前后文的总结、被跨信息块的提问。也就是连贯性吧。目前而言,还是很有进步空间的,但不得不说,已经比很多有毒的人类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