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中的家庭教育
摔跤吧爸爸中的家庭教育 今年上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火热一时,获得极好的评价,堪称“印度口碑开挂之作”。在这里,我们不谈女权,而是聊聊电影里的家庭教育。
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离不开她们的爸爸。电影中的爸爸,初衷是让女儿替他夺得世界冠军,存在着强加意愿的嫌疑。
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投射,他们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完成,希望他的下一代能够替他们完成,这种情况在我们周围也不少见。 常听父母对我们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他们在以爱之名对孩子实行绑架,对孩子来说,你们的建议有些是有价值,但有些确实是会对孩子产生误导的,因为父母是以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角度出发,时代和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许相同的情况,做出相同的选择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这些都是难以预料的,得靠孩子自己去判断。这时候,又会有家长的声音,“他们那么小,哪有什么判断能力呀”。所以让他们自己去做,不管好的坏的都由他们自己来承担,出了差错,家长要鼓励,吸取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你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成长,“对”他们好而不是“为”他们好。不过有一点家长没有错,那就是,你们是爱孩子,错就错在你们对他们进行了控制,然后为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我是爱你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要知道,只有他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可以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请不要替他做出选择。
虽然电影里的爸爸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牺牲掉孩子的童年,但在训练之前,他跟妻子说“给我一年的时间,如果不可以,我就放弃”。个人认为,爸爸在这里的处理上是比较妥当的。
首先,他是爱她们的,高强度的训练时为了让他们更快地成长,拥有强劲的体魄和实用的技巧,不存在家庭暴力与虐待。其次,爸爸发现女儿的摔跤潜质,有理由去开发和挖掘。 为什么偏偏是摔跤,而不是开发她们的其他能力呢?那是因为爸爸是一个国家级的摔跤手,他所擅长的只有摔跤。但因为是女儿而不是儿子,在各方面有很多不便,爸爸做了一个折中的选择,先训练一年,一是对她们身体素质的考验;二是尊重她们自己的意愿,保留她们选择的权利,让她们自己选择是否真的自己愿意在摔跤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电影中也提到,女孩子要去摔跤简直是太荒谬了,女孩们不仅不能享受普通女孩子能够享受的美食华服,就连自己的长发也要一并剪去,更要忍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女孩们反抗,这是女孩对自己的生活实行主宰权的时候,而不愿意一直被控制。最终,女孩选择继续摔跤,因为她们了解,如果不摔跤,就会像大多数的印度女孩早早出嫁,注定在锅碗瓢盆里度过一生,在相夫教子中寻找成就感。
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失的,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必然会成为一种遗憾。很多研究和事实都表明,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两年的离婚率上身,让很多孩子只能得到单亲关爱,也有完整家庭中的“隐形”爸爸。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而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则显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再有,请好好珍惜。
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不要一味地溺爱或一味的暴力!愿你们的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