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雪灵溪

《不抱怨的世界》是美国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Will Bowen)在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最著名的是由这本书掀起的一场21天不抱怨手环运动。

具体做法是,在一只手上戴上紫色手环,当察觉自己有抱怨行为时,换到另一只手上,直到我们能在一只手上戴满21天为止。这其实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这个习惯之前,我们不妨思考下,经常抱怨好不好?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去判断。当遇到糟糕的事情,大多数人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拨给某个朋友,大吐苦水,或者约三五个老友,街边撸串,边吃边发牢骚。

似乎一吐为快,才能不委屈自己,不让情绪憋屈,这样对身体才是好的。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抱怨完倒霉的事情,心情就愉快了吗?事情就有好的转机了吗?下次就不会遇到同样的事情了吗?

显然,很多时候并非如此。抱怨完更愤恨某件事情的不公,对某个人的怨气更深,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依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法,还是怨天怨地,恨不得当场爆炸。

事实上,抱怨不仅无益于解决事情,更无益于健康。如果把我们一整天的时间比做充满的电池,那么没抱怨一次,耗电量就急剧加速。甚至整个人的精力会呈超负荷状态,所以,抱怨并不是缓解情绪的好方法。

根据抱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对自己的抱怨,对他人的抱怨,对外界的抱怨。

威尔·鲍温(Will Bowen)认为,对自己的抱怨是源于我们自认为做这件事情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比如,通过抱怨自己博取同情。这样做会产生恶性循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用自身的某个缺点作为挡箭牌,长期下去,甚至会像作者曾经经历过的一样,患上“抱怨上瘾症”。

对他人的抱怨则是源于没有安全感,对自身的不信任。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抬高自己,认为自己比对方优秀。而事实上只有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通过指出他人的缺点,来凸显自己,看起来像是吹牛和自夸,实则是缺乏自我肯定。

对外界的抱怨则是害怕未知的改变,或者说害怕成长,是一种逃避的方式。生命的成长总是会迫于外界的力量而不停的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有可能是前进,也有可能是后退,对外界信息的抱怨,就是逃避这种成长和改进的遮掩。

威尔·鲍温(Will Bowen)通过自身“抱怨上瘾症”的治愈经验,把抱怨分为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及无意识的有能。他认为想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就必须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无意识的无能,即是对自己的抱怨毫无察觉。就像口臭,别人一张嘴我们就感觉到了,而自己则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有意识的无能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见到,这个阶段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抱怨都能够察觉到,每次和朋友之间的探讨就像一场抱怨比赛,哦那个有一句话紧随其后,“你这个不算什么,我跟你说...”

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沉默会经常发生,面对他人的抱怨,我们会觉得不自在,常常用沉默来忍受这种状况。沉默也是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注重自己的措辞,改变抱怨的趋势。

无意识的有能阶段,我们已经开始重塑自己的思考模式。可以无意识的达到不抱怨的状态。这样的思维会让我们为小事而感恩,不再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正如本书所说,停止抱怨,你就已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停止抱怨,才能在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