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于矛盾,深陷于挣扎
所谓的海归博士方鸿渐,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显得是那么狼狈不堪:当所有人都对他赞赏有加时,自己却因为一些不光彩的过去而隐隐不安;在船上和鲍小姐一夜情被发现后,他的尴尬和羞愧让他难以面对他人;被邀请去做演讲时却忘记带稿的慌张让他在学生们面前显得那么可笑......回国后的种种遭遇让方鸿渐深陷于自己内心的挣扎中,看着自己的老同学苏小姐“混”得那么滋润,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种窘境。
文中苏小姐的一举一动并不像是同船好友的相互照应,更像是一种微妙的暧昧,在钱先生笔下的方鸿渐心里更是被形容成了一种“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像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这样的举动也着实在夫妻里才会习以为常,可方鸿渐觉得这是苏小姐故意的,这时他并不喜欢苏小姐,或许也是从这时开始才对苏小姐萌生了一点好感吧。文中还提到苏小姐将方鸿渐介绍给自己的哥哥,让方鸿渐内心更加慌忙:这好似意味着自己已经成为候补女婿了,但“久仰”说明苏小姐常向家里人说起自己,他这时想必也是窃喜,这样惊喜交加的感觉无疑让方鸿渐多留了个心眼。
其实方鸿渐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一般的存在,曾经他因为出来上学看到了更理想的女人而产生了抛弃在家等着的未婚妻的念头,可是被自己的父亲痛骂一顿后才死心塌地;到了欧洲也不珍惜机会,四年里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没有自己的心得,生活更是懒散;用现在话说,他就是在混日子。回国后自己表面上挂着个博士的名号,但实地里却没有什么端正的学问,大多数是些表面功夫,看上去被许多人夸赞,但其实他十分心虚,生怕自己的老本给别人揪出来,挣扎着掩饰自己内心那一面。回国后也商量过女婿的事情,但方鸿渐一直纠结着,也没有个所以然出来。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幽默也让方鸿渐这个角色显得格外突出,就好比文中“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这形容的是方鸿渐凭着自己的伎俩从爱尔兰人那里拿到了文凭,可爱尔兰人却得到了空气。这样的幽默感着实为小说的情节与内容上了色,也为方鸿渐回国后的挣扎与矛盾奠定了基调。
“方鸿渐把这种巧妙的词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抚平,像不倒翁,按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更厉害。”这段话其实就是刚回国时的方鸿渐的缩影,失望、无奈充斥着他的内心,但却又找不到东西可以抚平它,任由时间将其慢慢抹去......
方鸿渐,一个独孤求败的海归,一个失意的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