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日记》:纵然我一事无成,就让我一事无成

【写在前面的话】:
因为对卡夫卡的兴趣,让我最近在家里读起了《卡夫卡日记》,相比较他的作品,他的日记更贴近真实的他,也更好理解和认识他本人。
我仿佛看见社恐的、自卑的、孤独的卡夫卡站在我面前,他有着这世上多智近妖的灵魂,有着敏感多思的心态,有着一事无成的人生,有着渴望爱情又害怕辜负所以选择放弃的生存哲学,我们无法在日记里说假话,因为那是这些话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他的文字看上去无比真实,又无比矛盾,反复无常又脆弱不堪,那是作者流动的自我。
日记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10年写到1923年,但是他也不是每天都写日记,偶尔的日记是一些碎碎念,而让人感到深刻的是他在文字里,我们能感到的伤痛和无力。

不过在阅读他日记之前,我个人建议还是需要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会让你更快地进入情境,更懂得作者当下的心情,和文字里透露出来的悲伤。
比如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父亲从赤手空拳打拼到事业有成,在家里的地位至高无上,作为长子的卡夫卡被寄予厚望,也被打压式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培养方式折磨地遍体鳞伤,他没有在家里得到正向的父爱反馈,不自信,甚至是极其自卑,在日记里也是如此,你都看不见他的反抗,可能只是大声告诉父亲他心中的想法,而这念头都只能在日记里写下,话语上也很温和,放得狠话也只是我去叫母亲来,我离开家,这种逃避式的方法。
可以想见,父亲对于卡夫卡的影响有多大,他甚至是他一生的梦魇,他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之下,所以创作出来的故事荒诞无稽,主人公也映射出他自己的无力反抗和悲哀认命,你说这是他天生的性格造成,还是长久以来的打压教育造成的呢,我只能说这是卡夫卡的悲哀,却又是现代文学的幸运。痛苦能够极大激发人的创作欲望,就像失恋会带来好听的情歌(比如周杰伦),被贬谪会带来的宏伟的诗歌(比如李白、杜甫),被排挤会带来伟大的绘画作品(比如梵高),而不被认可,可能就是卡夫卡的宿命。

卡夫卡并不是每一天都记日记,时间跨度几天几个月都有,没能给朋友准备像样的生日礼物,他感到愧疚会写下来,因为写作失眠,或者因为写得太少感到内疚也会进一步导致失眠,可以看出他的心思敏感,甚至到了内耗的地步。
他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写出的作品发表后没有得到回应,甚至在死前交代朋友请他烧掉他写的“垃圾”,幸而他的朋友没有这么做。
他干着他不喜欢的工作,不满足于现状,却又无力改变它,他看起来认命内心又不甘,就像现在的我,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就一直在原地做着仰卧起坐,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却又一事无成。
他记录着他每一次失眠的梦,把梦里发生的事都记下来,那是他潜意识的投射,他记录下他身体的不适,和他生命里曾经出现过的人,碎碎念的话语看起来毫无意义,却又是他灵感的源泉,让我们得以看见那些荒诞作品的诞生经过,让我们看见,他也是普通的我们,焦虑和孤独时时刻刻都在侵袭着我们脆弱的灵魂,摆脱不了就让它存在,让文字的力量去抚平,让时间的力量去遗忘,在很多年以后的今天,会觉得所遇见的不过都是小事,回头看我们就这样咬着牙走出了很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