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禅走进泰山
泰山作当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从自然风光上来说,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山势峻拔,雄伟壮丽,风景特别美,有石坞松涛、云海玉盘等很多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观呢。
其次,从历史文化上来说,古人把泰山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位帝王遣吏祭祀72次。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而且泰山还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着“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秦以来正式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共历五代九家。说到泰山就不能不提泰山上有名的封禅活动。
今天通过封禅,这一古老而神秘的钥匙,开启人们深入了解泰山的厚重之门。
封禅之礼,古已有之。传说上古时期,黄帝便曾登封泰山。而真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当属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于是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浩浩荡荡的车队,威严庄重的仪仗,从咸阳出发,一路向着东方的泰山行进。当秦始皇站在泰山之巅,那俯瞰天下的豪情壮志,伴随着祭天的香烟,升腾在齐鲁大地的上空。他命李斯刻石记功,记录了大秦帝国的辉煌与威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威远扬。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踏上了封禅泰山之路。他的封禅之旅,规模宏大,随行人员众多。一路上,百姓夹道围观,欢呼雀跃。汉武帝在泰山顶上,面对天地神灵,许下了对大汉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的祈愿。那一次的封禅,不仅仅是一场宗教仪式,更是大汉国力强盛的展示。
此后,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也相继来到泰山封禅。每一次的封禅,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也都为泰山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底蕴。
沿着帝王封禅的足迹,我们一步步走近泰山。泰山,它不仅仅是一座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山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那雄伟壮丽的山势,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山上的松柏,四季常青,或扎根于悬崖峭壁,或挺立在山巅沟壑,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兴衰。
泰山的石刻,更是一部无声的史书。从秦始皇的刻石,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字,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应有尽有。这些石刻,或记载着封禅的盛事,或抒发着游览者的感慨,或赞美泰山的美景,它们与泰山的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途经中天门、十八盘等景点。十八盘,那陡峭的石阶,犹如天梯一般,考验着攀登者的意志与勇气。一步一步,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当站在南天门俯瞰群山时,心中涌起的是征服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
泰山,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山,因封禅而闻名于世,又因自身的魅力而让封禅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符号。从封禅走进泰山,我们走进的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书,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更是
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永恒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