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过程中,要观察好自己的相续,不要去找所谓的感觉、境界
修行的过程中,要观察好自己的相续,不要去找所谓的感觉、境界。无论是好的境界或感应,这都不重要,都是正常的过程,既不要害怕,也不要高兴。出现好的境界,就高兴,去执着,这是一种障碍;出现不好的境界,就害怕,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如果行者没有把握好方向,有时得到的并不是禅定智慧,而是禅病。
尤其是世间禅定,若未以无我智慧来摄持,功夫再好、修行再高,早晚也会毁坏的。
有些人喜欢神神道道,比如:“我看到你身上有什么、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你家里应该有个什么什么”……很多世间人都认为魔在外面,自己在这里,并不懂得我执实际上是最可怕的魔。六祖坛经中说: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意思是说譬如你看见东西,若是生一个正念,这就是护法;要是生一个邪念,这就是魔鬼。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极个别人也有些神神道道,比如:“我看到你身上有什么什么附体”、“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你家里应该有个什么什么”……在菩提学会,有些居士也在不同场合中,经常这样讲。包括有些大学教授也特别爱讲鬼神,如果他们这样,那下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就很不妙。
经常喜欢讲鬼神的人,鬼神们得知之后,便会缠着他们,他们走到哪里,鬼神便跟到哪里,如影随形般不离左右。并且进入那些心胸狭窄、容易控制的女人等相续中,口口声声地说:“我是神”、“我是鬼”、“我是死人”、“我是你的老父亲”、“我是你的老母亲”等。更有甚者还说:“我是本尊”、“我是护法神”、“我是单坚”等,并且妄言授记、胡说神通。鬼神欺上师,上师骗施主,就像世间俗话所说:“父被子欺,子被敌骗。”
有些人刚开始时,经常做些奇怪的梦,后来慢慢变成附体,之后这个人就会说:“我的附体跟我说什么什么,我说话的时候,它经常控制我……”如果自己有这种特殊业感,最好求助于上师,并修断法和忏悔。若消除了我执和魔执,这样的现象就不会有。如果跟其他人讲,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大家都会把你当成魔一样看待,谁见了都害怕。
有些人不但自己受骗,还以此欺骗他人,这才是最可怕的事。上师与施主、上师与弟子、学生与老师等人与人之间若一直互相欺骗,那整个世界就没有什么可靠的了,如此一来,五浊恶世的征象真的已经现前了。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曾授记:“浊世男心入男魔,女人心中入女魔,孩童心入独角鬼,僧人心中入冤魔,每藏人心入一魔。”
其实,暂时现似能害所害的鬼神、病人,也都是由往昔恶业错觉的因所致,从而结成了能害与所害的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因此,对它们千万不能有亲疏、爱憎之心,而要平等观修慈悲菩提心,彻底根除贪爱自己的我执。
将生身性命毫不吝惜地施给鬼神作为食物,息灭它们相续中的嗔恨、粗暴,诚心诚意地讲些能使它们相续趋向正法的法要并发愿,最终将执著自他能害所害、圣现魔现,自他的患得患失、贪爱憎恨、贤劣苦乐等一切分别念斩草除根。
颂云:“无圣无魔见之要,无散无执修之要,无取无舍行之要,无希无忧果之要。”
要点,既没有魔也没有圣;所谓修行的要点,既不要散乱也不要执著;所谓行为的要点,既不要取也不要舍;所谓证果的要点,既没有希望也没有担忧。
《般若摄颂》中说:有四种非常精进的人,魔众不会找他麻烦。哪四种人呢?
一、利益众生不舍菩提心之人;二、安住于空性境界之人;三、誓言非常坚定之人;四、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之人,这四种人不容易被魔业束缚。
修学大乘的过程中,身体生病、做噩梦不算是魔业,最大的魔业就是对菩提心没有兴趣、退失信心,不愿意利益众生,这是魔王波旬最高兴的事情。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喜欢小乘、不喜大乘,是一种魔业;对密宗生不起信心、对大乘六度万行生不起信心,是一种魔业;不护菩提心,也是一种魔业。《华严经》还讲了十种魔业,其中忘失菩提心就是魔业。
应经常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受诸佛菩萨、善知识摄持,远离一切魔障!”一切魔障归纳起来就是对菩提心、菩提行制造障碍,如果你这两方面很顺利,就没有其他魔障了。做一点噩梦没有什么,四大不调时风脉显现一些相也没有什么,念一些咒语就可以解决了。有些修行人对噩梦特别执著,其实噩梦并不是什么魔障,你特别强烈的自私心比噩梦还严重。
生活中经常有人以“不执著、不分别”为借口舍弃一切礼拜、诵经、绕塔、经行、布施、持戒等事相修而放弃修行善法,这样很容易堕入魔界。《华严经》中说:「断除希求善法的心,是菩萨的魔障。」禅宗百丈怀海禅师云:“行道礼拜,慈悲喜舍,是沙门本事,宛然依佛教敕,只是不许执著。”
唐朝代宗皇帝当沙弥时,一天看到黄檗禅师在大雄宝殿中礼佛,他就跑过去卖弄口舌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如此辛苦礼拜求什么?”禅师回答:“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谁知他不解禅师的深刻开示,还不知高低地问:“那礼拜什么?”禅师“啪”就给了他一个耳光,当巴掌落在脸上时,他们这类人痛苦万分,早把平时不执著、不分别、大空性等口头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佛陀有“无见顶相”,一切天人,以再大的神通力,也无法测量其头顶有多高。他曾自述,此乃“过去生生世世,都以虔敬之心礼敬一切佛菩萨、圣贤、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无有疲厌”所得之果报。
双手合掌于头顶,能清净身造之业。双手合掌于喉间,能清净语造之业。双手合掌于心间,能清净意造之业。额头、双掌、双膝五体投地,能清净五毒业障,获得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
现在有些居士听到禅宗里面讲不执着,便对放生、念咒、拜佛、因果的取舍,统统说一句“不执着”(意思是可以不做这些)。“不执着”是最后的境界,现在我们怎么能够不执着呢?!现在有些初学者,还不知道六道轮回的基本道理时,就一味追求什么都不执著,这是相当可怕的。
我们对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赞叹,但一般的初学者不知究竟不应该随便模仿,造恶业随随便便的,造善业也是无所谓。你现在有没有真实的感受?你是理解上的还是证悟上的?很多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否则自己趋入歧途,还带着很多人盲修瞎炼,这个罪过非常大!
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执着,特别要执着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善法,因为有了这些执着,就可以成功地走上解脱道并推翻我执。就像用香皂洗脸一样,虽然最后连香皂也要冲洗干净,但首先必须要用它来洗净污垢。同样,首先可以有执着,以执着去推翻执着!若一开始就不执着,那就是大错误。
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不执着,但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没有证悟、刚开始时就不执着于思维、修加行和因果的取舍,那么就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所阐释的那样:如果“不执着”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众生在修行上都是不执着的,但他们却并没有解脱。
所以,我们既不能堕“有边”,也不能堕“无边”。所谓堕“无边”,就是指听到禅宗讲的一些“不执着”、“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观有关空性的字眼,就认为无须作因果的取舍、无须修行、无须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谓堕“有边”,是指因为听说了佛、三宝、四谛、因果和轮回的存在,就认为一切是实在的、不空的。首先,我们不要堕二边,行中道;
最后,就无所谓中道或二边,没有那么多边执了。在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能够自由自在了;
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过程”和“所证果位”区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若将佛的证量安立在凡夫行道中,则必定是错误的!
公案:从前有个禅师爱吃牛肉,经常口口声声说:“吃就是不吃!”但他只是嘴上说说,心里空不了,后来他一口气不来,就入了牛胎,做牛还债。有一天,农夫把牛牵出来,刚好遇见志公禅师(梁武帝的国师,观音菩萨化身)。志公一看:“这不是某某禅师吗?你不是说吃就是不吃吗?怎么做牛还债啊?”这牛泪流满面,特别伤心,然后左撞右撞,把自己撞死了。所以,不到真正空净的地步,胡说大话是要感果报的。
若人心中我执非常坚固,而于口头上却说"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不要执著”之类的大话,这种人一旦遇到逆缘或稍有不顺之时就会愤慨万千、大发雷霆。以口头上的空性而企望获得解脱也绝非修行者的作法。
一定要注意,若没有遵循圣者的教言,随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时候恐怕不一定成功。其实修菩提心是最可靠的,就像《菩萨地论》中所说:“为救度一个众生,宁肯在地狱中受无量劫痛苦,时间最长,受苦最深,也心甘情愿忍耐,此为披甲精进。”这样的精进,始终都不能放弃。
佛法说先见道然后修道,要正见空性,见到了以后根据这个而修,来消除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我们虽然认识了,但习气还是很强。这必须要提起大精进力,把认识的理路用来观照自己,尽量策励自己,照著「舍护净长”的方法不断地观察:自己在了解道理后,对境的起心动念是照著佛所说的道理做,还是随顺著烦恼?这是在闻思阶段。
即使修行见道了,进入修道的阶段还是要这样做的。所以以前禅宗的祖师大彻大悟、正见空性时,他们总是会说:就“见”来说我已经见道了,但我的行处还是零分。
举个例子,譬如我们现在要从上海去北京,我们坐在这里看地图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是闻思境界。然后再坐上车子,开到高速公路上,晓得怎么开,路也认识,可是眼前我们连上海还没有离开。祖师有很多典型的公案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正规的禅宗祖师是不会犯这个毛病的,但我们却有太多这种错误,这是学错了。
有些道友不明白以上道理,看了一点胜义中一法不立的观点,就误认为在世俗中也行善无福,作恶无罪,如同上面所说,这种人已经堕入断灭见中。永嘉大师说:“豁达空,拔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如果仅仅按照这种断灭见去修行,只是独自堕落,于他无损。倘若以此邪见去蛊惑他众,甚至著书立说广为流布,则会挑坏无量众生法眼、斩断无数有情慧命,乃至佛陀的正法——圣教如意宝都会因此而速疾毁灭。
刚入佛门还不能接受空性教法的人,初次听闻一切都是空性会引发两种后果:
一、认为既然一切皆空,造恶无罪,作善无福,修行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以这样邪见,他们抛弃世俗因果的正见,广造恶业,不积善业,最后堕入地狱;
二、误认为一切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进而对甚深空性义妄加毁谤。正如全知麦彭仁波切于《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因为毁谤正法,犹如佛世的某些傲慢声闻一般,死后马上堕入无间地狱。
有人刚听闻般若、中观经论中“诸法空性离戏绝非、远离能所”之理,就舍弃一切礼拜、诵经、绕塔、经行、布施、持戒等事相修行,堕入断见坑中不觉不知。见他人修行积福反而妄加指责、横加干扰。经常以“不执著、不分别”为借口而放弃修行善法,这种人对般若空性连影子尚未梦见,犹不知惭愧,还高谈“顿悟成佛”,其心早已堕入魔界,办好了直入地狱的快速通行证。
这样根本不了知缘起性空的道理,随顺自己的恶劣习气造恶无边,而不断恶行善,依靠佛法反而成为堕落的因,如噶举派冈波巴大师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华严经》中说:「断除希求善法的心,是菩萨的魔障。」佛在《像法决疑经》中「佛说:如果有人看到他人修积福报,施济贫穷之人。就讥毁说∶“出家人何用布施,你肯定是邪命之人,为求得名闻利养。只用修禅定智慧就可以了,何用那些纷扰无益之事呢?”只是如此作意,命终之后,堕大地狱,经久受苦。从地狱中出来又生于饿鬼,舍饿鬼身,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狗。舍狗身,五百世中常生贫贱之家。」经云:“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功德亦为魔业。”
登高要自觉渺小,切莫自大,不要妄说般若,滥解性空,自找祸殃。也千万不可沉醉于虚荣的名利啊!好好地修养自己的品德,竭尽精诚之心,全力去办道,竭尽心力,大死一番,久之自然心开悟达,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不撇弃万行,但也不受染一尘;终日不著空,但也终日不执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义谛,这才是真正佛门的智慧啊!但愿大家要用心参究一番。
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不说修行,就是闻思,前后也有很多不同。闻思以后,很多道友生起了正信,这种正信是智慧,所以不易退转。但没有闻思之前,人会比较感性,信心是有,不过有点冲动,见一个上师就磕头,“啪啪啪”,一直磕到流血为止。但两天一过,态度就急转直下。这样不好,不庄严。
因此,一定要长期闻思、长期修行,闻思修不脱离,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利益。
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在他的修行之路上,都是先听闻法要、然后思维、最后修行,并依此摧伏相续中的一切烦恼酷热,如同饮用甘露一般,内心清凉无比。
我们一定要归纳精华要义,并依之修行。否则,表面上了解、懂得、知晓得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一个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听了法、仅仅思维了法是不够的,一定要修。修和不修完全两回事。比如菩提心,理论上谁都听过,也都会讲,但修过的人很不一样,他不仅相续调柔,而且会去帮助众生。没修过的人,说得再漂亮也行持不了,行持的话,遇到一点点违缘就退了。所以,一定要实修。
那么,修行好坏的标志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对治烦恼和我执,因此米拉日巴尊者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总之,我们要明确: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也就是说,在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醍醐要义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哪怕是一刹那,功德都不可思议。
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佛传中讲过,佛陀也常示现为凡夫的形象)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
米拉日巴尊者通过自己的精进和毅力,依靠上师的加持,最终获得了无欺成就。同样,我们在依止上师、希求佛法的过程中,也应像他一样不顾惜身体和性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生厌离心。诚如《大宝积经》所云:“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只有这样,当你产生烦恼时,才能立即将它压服并铲除,即使不能立竿见影、当下成就,但你的善根也会逐渐得以增长。 尤其是善知识,对我们来讲非常难以值遇,倘若你有机会却没有去依止,没有接受他的教诲,一旦离开了这种因缘,内心中肯定会后悔莫及。
那个农夫,坐在铺有三层厚垫的高座上,座上刻有金牛星和大鹏鸟的花纹。他好像刚刚洗完脸似的,但眉毛上还有点灰尘,肚子胖胖地凸了出来。米拉日巴打量了他一下,然后就东张西望地寻找马尔巴上师。上师笑着说:“看什么呀!我就是马尔巴,你磕头吧。”
米拉日巴赶紧恭敬顶礼,说道:“上师啊,我是来自拉多地方的一个大罪人,愿将身口意三门供养您,请求您恩赐衣、食与正法,愿我即生成佛。”上师说:“你罪孽深重,关我什么事,又不是我让你造罪的。不过,你究竟造了什么罪?”于是,米拉日巴详详细细叙述了造罪经过。
上师说:“哦,原来如此。不管怎样,你供养身口意很好,(现在很多人喜欢供养身口意。以前法王也讲过:“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就说要供养身口意,但过两天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明明他身体都是我的了,结果却把它带走了。”)但是衣、食和正法这三者,不能全部给你。要么给你衣食,你去别处求法;要么传授你正法,你到别处寻找衣食,二者只能任选其一。如果选择我赐予正法,即生是否能成佛,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精进与毅力。”
在共同学修佛法时,严格来讲,传法者必须是登地菩萨(一地菩萨),或者要有一定的境界。这样讲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现观庄严论》讲传法者的法相时,也说真正能转 [图片] 的是佛陀。假如没有佛的境界,一地菩萨以上,也可以断除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将自相续中的正法之轮,转入他相续中。而凡夫人传法,只能给别人种下善根,相似性地压服他们的烦恼,但不可能彻底根除。因此,传法者最好是一地菩萨以上。
二、以前的藏地,不少人以传法为借口搞世间法,这样一来,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尽除私心,就算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罢了,不能真正利益众生。故为了制止这种恶行,这里特意提高了对传法者的要求。
宁玛巴一代宗师无垢光尊者就曾说过:“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事业广大任无量,诸众所依如大地。”若就一般状况而言,藏传佛教对传法灌顶者的资格当然有严格限定。
如果上师所传者为声闻乘法要,那么按《戒律三百论》的要求,传法者应具足:戒律清净、智慧广大、出离心真实无伪等项要求;
若所传为大乘法要,则据《经观庄严论》的要求传法者应做到身口意调柔、精通大乘教义、具足菩提心、证悟诸法实相、拥有善巧无碍的语言辩才等多种大乘法师所应具备之条件;
很多初学者从来没有修过法,甚至连因果正见也不具足,却总喜欢到处给人讲法,这对自他毫无利益。因为你的相续中没有点滴功德,从未思维过甚深法义,讲得再好听也没有意义。
对没有任何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来说,即使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益处。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没有经过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没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就像老师带学生,老师要有基本的资格,同样,法师讲经说法,也要具足相应的条件。倘若你没有俱生功德,就等于一个老师没有做好课前准备,一堂课下来,只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而已。要知道,时间是很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限,他们也不是没事干,如果在你的课上没有收获,那还不如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中等者,能利益别人,但对自己无利。就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如同盲人拿着灯,给别人照亮了,但自己却看不见。
就算是获得了暖相、但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末法时期作为凡夫人,还是应尽量在寂静处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时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己烦恼的时候;稍有点境界就马上给人传窍诀、作灌顶,这样对自相续的功德增上很有影响。
因此,直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对我们现在来讲比较困难。自己若没有真修实证,却为他人讲经说法的话,对他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甚至,如果依靠传法而谋取利养,那就成了印度单巴仁波切所说,将正法变成恶趣之因,就像为工资而讲课的老师一样,佛法只是他的交易品而已。所以,我们务必要断除这种恶心,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千万不要用佛法换取利养。
《大宝积经》中说过:“汝当观利养,犹如于粪秽,无以利养垢,染污清净心。”他人的利养,应视为粪土,千万不要邪命养活,不要被利养的污垢,染污了自己清净的心。《佛说华手经》亦云:“若人以利养,为大众说法,依于世利故,则为法所害。”如果传法者贪求利养,他的传法不仅对他人无益,还会对自己有损。要知道,佛法是初善、中善、后善的甘露妙药,本可饶益自他,但若是用错了,既害了众生,又害了自己,实在没有必要。
在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断尽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去利益他众,此时可在自己念经诵咒、读诵佛经论典等时发愿:“但愿白法方面的鬼神们听到这些后,相续得以解脱。”在念诵水施、施身等仪轨的结尾时,也要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唯一作这种法布施,就可以了。
一旦你的私心杂念完全断尽,此时一刹那也不要处在安闲寂乐的状态中,这说明,一心一意利益他众的时刻已经到了。不管别人想什么、说什么,毁谤也好、打击也好,白天晚上都要去利益众生。利他心特别强的人,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众生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怎样都无所谓。
菩萨的所作所为就是维护众生,即使生死关头也不考虑自己,只是想着佛法、想着众生。自古以来,诸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都印证了这一点。而一般的世间人,根本不在意他众,一心只想着自己。这就是凡夫与菩萨的主要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