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游』武夷笔记③ 徒步,章堂涧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武夷山的大山内有着丰富的徒步线路,可以把山上的许多景区串联起来。
就比如从水帘洞,可以通过章堂涧徒步到大红袍;再比如从虎啸岩,徒步过揽石峰可以去到一线天。相比于那些,被大巴车源源不断送去游人的景区来讲,景区和景区之间的内部通道是更迷人的,至少走在那条路上人是不多的,5A级的山,在那里才会有难得的清静。
从水帘洞到大红袍的山间徒步线路大概五公里,导游牌上标识的难度系数是一星,那就基本没有难度了。那条路我走过两次,一次是写文的这次,误打误撞地跟着一个小众旅行团从水帘洞走到了大红袍,感觉不能再好了。第二次再到武夷,我就“严重”推荐了一下这条线路,因而与同游的同同一道走了,不同的是那次正好相反,是从大红袍到水帘洞。个人觉得,那条路长度适宜,全程没有什么爬升,所以难度为一也是准确的,但更重要的是,武夷山的水土好,区域小气候真的很棒,因而它的舒适度,是可以打五星的。
第一次去到水帘洞,大部分随团的游客游过之后就返回到景区大门了,那里有等候他们的旅行社大巴。那时的景区还没有摆渡车,旅行社的大巴车能把游客直接送到大门口,可把我羡慕死了。我就一个人,没有等候我的大巴车,倒也因之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出了水帘洞,我见有徒步线路的标识牌,便动了心,只那路还是有些漫长的,我倒不惧劳累,怕的是把自己走丢了,那个时间那路真是一个人没有的清静。
这时过来一个十人不到的旅行团,因为人少,导游建议大家徒步,他怕游客畏难,自然把那路说得有如仙境。这首先打动了我,我问导游可否能跟着他走,他说那路很完善,有许多指路牌,不用担心走失,不过我愿意加入,他还是很高兴的,反正人也不多,多一位更壮行色。
丹霞嶂那导游是地陪的福建本地人,个子不高,人很精干帅气。穿着那种帅得胸脯要爆开扣子的真丝衬衫,更凸显他健美的身型。尤其那两撇像是未曾刮净的小胡子,让我觉得很像某位我一时记不起名字的明星。在路上大家叫他林导,我便猛然想起了那个名字,林丹,好巧,都姓林。
我赶紧舔狗般把这个惊喜发现送给他,林导却不以为意。他说“林丹是龙岩林,而他是福州林”,见我不解其意的一脸懵逼,他才慢慢道出原委,“按辈分,我得管林徽因叫姑奶”。原来凡尔赛藏这里,好吧,福建林氏真是人才济济。
那条徒步线路在一条山谷中延申,那山谷也有名字,叫做章堂涧。涧底有一条小溪,水色清澈,水声欢悦,我们的路其实就是沿着那条小溪溯流而上,因而一路都有溪声相伴。武夷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因而降水充沛。再加上这里的山也顽石般的微缩,会经常路过一个个山口,基本每过一个山口就会有一条溪流从涧里流出,汇入到章堂涧中。
关于这章堂涧到底是山谷的名字还是小溪的名字,我曾向林导请教。林导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应是小溪的名字。他让一道的游客举手表决,走在路上的人们思维更是活跃,他们也乐于在这自然之中去思考与自然相关的问题,只是投票的结果很分裂,正好一半一半,一半认为是溪流,一半认为是山谷。
我回京后没有忘了这个问题,因而检索了这个“涧”字字意,结果却是都不得罪的,“山间的水沟”。
山间的坳可以称为“谷”,山间的水可以称为“溪”,而“涧”在古人的意向里,或许就应是山水共存的。“涧”中的水深切了山中的“谷”,“涧”中的谷又汇集了山中的“水”,因而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
鹰嘴岩对于偏干旱地区的山来讲,山中的溪流大多是时断时续的,因而我们北方更多见到的山坳是少水的“谷”。而这样的“谷”又一般由猛然到来的洪水所塑造,因而更偏向于宽阔、平缓些的“U”字型。这么说来,常年流水不断塑造出的“涧”,就应具有更深切的“V”字型了。
由此来看这个“涧”字,它所涵盖的元素里便应有了山之“崖”和崖之“深”的寓意,所谓“有家云涧深”。当然,涧中也自要有流水的,所谓“流水咽寒涧”,而流水滋养自然草木丰茂,于是便“应怜幽草涧边生”了,因而“涧”还会引申出路远人稀、远离喧嚣的幽远意味。这么说来,我们的文字其实是有着很丰富的画面感的。
既说到涧边的“崖”,武夷山又是最不缺“崖”的地方,座座峰岩都有陡崖。武夷山是丹霞地貌的重要代表,而丹霞地貌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陡崖。
一进到章堂涧,道边便又立起一座陡崖的山来,那山便就叫做丹霞嶂,它可以称为武夷丹霞地貌的一个代表了。
丹霞地貌有两个重要特征,陡崖是其一,红岩是其二。丹霞地貌得名的由来,便是它灿若“丹霞”的红岩崖壁。值得骄傲的是,这个地貌学概念,最早还是由中国人提出的。1928年,冯景兰先生研究广东丹霞山时,将粤北的红土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先生针对丹霞山的独特地貌,提出“丹霞山地形”概念,进而将此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形”沿用至今。
丹霞地貌的成因也是很复杂的,最初要有富含铁离子的土壤沉积,被压缩成坚实的“红层”沉积岩。而后这样的红层随着地质运动被抬升出地表,成为山峦,流水是抗拒这种大地抬升的重要力量,它们试图以切割、侵蚀以及崩塌外层岩石的方式,来使得大地回归平坦,而“丹霞地形”就是在这样回归的过程中,塑造出的一种红崖地质景观。
古崖居我国有着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我们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就有一项“中国丹霞”,其中包括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个遗产地。我二次武夷之行,都曾计划泰宁大金湖一游,但也都由于时间太过紧张最终作罢。于是也便把关于“丹霞地貌”的文字,留在了武夷山,当然,武夷山也是丹霞地貌的重要景观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中,武夷山排名第二,仅此于“丹霞”名字由来的丹霞山。
回到那座章堂涧边的丹霞嶂,那山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看点,是古崖居。
流水冲刷出的地貌中,往往会产生大的洞穴和岩隙,前文说过,既有洞穴便会有古人来居住,成为了住所。丹霞、洞穴、岩隙这样地貌形成的历史,自然要归于自然历史,那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结果。而一旦有人来居住,有了人为干预,那这样的历史就要归于人文了,尽管它只有千年的短暂。
我们在丹霞嶂下仰望高崖,离地三四十米的地方,却是有一条宽大的岩隙,那里现在还残留有许多木构的栏杆、寨门和楼梯一样的遗迹,仿如空中楼阁。岩下的介绍说,那里传说是宋代山民穴居于此建造的。既是传说,我就姑且听之,但那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居住在那么高的崖壁上?这又是林导抛给我们的问题。或许是山下可能会过洪水,或许是山下可能会过猛兽,而我认为山下可能还会通过比之前者更为凶悍的匪帮,这回林导支持了我的观点。他说,那时的人们生活在青山绿水的这里,似乎是没有什么安全感的。这让我们同时想起了,福建另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土楼,人们修建它的第一要务,就是防匪,或许这片幽静的山水在那时人们的眼中,也是穷山恶水。
好在现在是新时代啦了,我们不用再像古人那样没有安全感了。心境轻松了,山水自也便秀美起来。那条路一直与溪流相傍,欢悦的水声始终是那条路上的BGM。道旁不时会经过山间的茶场,随手掐一两片叶尖,抹净细嚼,却能啖出几分粗野的茶香来,林导说这些茶树都是要出上等的岩茶的。
武夷的山路非常的友好,走得并不累人,那路很适于思考的,让人的精神能跳脱身形之外,去享受融于自然的欢愉。
慧苑寺如此这么惬意地走着,也便过了丹霞嶂和鹰嘴岩,到了这路的中点双悟桥。这里一边是另一座陡峭高耸的慧苑岩,另一边是玉柱峰的山门。玉柱峰下的流香涧,又流出一道溪流,在桥下汇入到章堂涧中,陡涨了涧中的水势。
就在这溪流汇聚的热闹地界,有一座小寺,高踞在河岸之上,就是慧苑寺。
过那座石桥时,大概是走得高兴了,亦或是讲得高兴了,林导不经意间便吟咏出一句,“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像极了一位远离功名的古时书生。我们都以为那是林导的即兴之作,因而齐声欢笑着夸他,“太有才了,得了他姑奶的基因”。
林导不屑地摇头说我们,该回去复习功课了,那是水帘洞三贤祠门口的一副对联。
不过那联放在这里却是很合适的,那座小寺就傍在山间的竹林旁,满耳竹林的瑟瑟声。由于空间逼仄,小寺也便不讲究地局促错落。寺中的建筑都是木构的,均不着漆彩,唯有主殿尊奉的华严三圣都塑着金身,更如珍宝般被罩在三个巨大的玻璃罩子里,大概也担心佛的身上会染了尘埃吧。
这寺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介绍中说,朱熹曾在此读过书。据说当年朱子还在此留下书丹的匾额,只它更为珍贵,如今被请进武夷山博物馆了。
那匾额上写的是——静我神。
保持内心的平静,以达到一种修行的境界。总感觉这位儒家的圣人,在这座山间的小寺里,找到了老子所说的“静之徐清”的状态。
慧苑寺大殿那寺不大,匆忙转过用不了十分钟的时间。林导再次召集大家上路时,我跟林导说累了,想在这里稍歇。林导会心懂得,说他如不带团,也会在这里坐一上午。他好心说与我,不用急,剩下的路很好走,一直下去就到大红袍。他们人走后,这里只余下了我,坐在廊前的石阶上,傻傻地望着这座山,那座山,阳光从摇曳的竹林间穿过,洒落到身上,暖暖的。
那些山,都是数十亿年缔造出的结果,先要沉积,压实,再沉积,再压实,成为紧密坚硬的一体。然后自然机遇,由低洼隆起成山峦,然后与流水相遇,切割它,风化它,消解它。曾经柔软的,被流水给带走了,曾经薄弱的,被时间给带走了,留下的坚如磐石,依然伫立于河畔,俨然是已被雕琢出的艺术品,呈现给了当下。
人文的历史,对于自然来讲,简直太短暂了,自然以亿万年为单位,人文以千百年为单位。想想十个百年前,那位年轻的朱熹先生是否也会望着这些山,感受着山的厚积与水的勃发呢?
他写下“静我神”时,静下的到底是什么?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大学》时说,“静,谓心不妄动”,而《大学》中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得”的又会是什么呢?
“得”的,或许是一种心境,或许是一种修养,那终也是一种人生的积淀。它是否能有足够的厚实,能有足够的坚硬,因为时光之河,也是要将它消解的。只它一诞生、吐露、表达、论述,时间就会从那积淀上流过,同样将柔软的、薄弱的带走,同样将坚实的、如山的留下,同样会为我们塑造出如艺术品般的思想之山,这一切同样也需要等上些时间,最好一个百年、两个百年……
而千年之后,我走到这里还记得他,还想要留下来陪一陪他,或许,就因他有足够的坚实吧。
至少在这个时间里,他与那山,成为了一体。
过水跳跳桥----------------------------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世界遗产名录》专题推荐:
1987年,长城,文化遗产
1987年,明清皇宫,文化遗产
1987年,秦始皇陵,文化遗产
1987年,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1987年,黄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92年,九寨沟,自然遗产
1994年,曲阜三孔,文化遗产
1996年,庐山,文化景观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
1998年,北京皇家祭坛-天坛,文化遗产
1998年,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文化遗产
1999年,武夷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
2000年,皖南古村落,文化遗产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
2001年,云冈石窟,文化遗产
2004年,高句丽王城及王陵,文化遗产
2006年,安阳殷墟,文化遗产
2008年,三清山,自然遗产
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文化遗产
2012年,元上都遗址,文化遗产
2014年,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
2014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