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变局》:第一章---变局前之政治秩序
今天心情真的挺好的。下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气最近是有些冷,但我感觉我这几天的状态非常的好,当然这也只是自我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工作上仍需要更加用功才可以。晚上团建喝了几杯白酒,不过这种感觉真好,又没喝多,你看思路还很清晰,但会感觉自己脸已经红了,微醺哈哈。
今天试了一下新买的大闹钟,真的是,声儿老大了,我是肯定能醒过来的,就怕影响邻居休息。刚才回来的时候在路边买了一包康乐果,第一感觉是贵
五块钱一包,不过觉得还是挺好的。我把橘子瓣泡在了牛奶里,真的还挺好吃的。
这本书买了有三个多月了,这段日子也没什么时间学自己的东西,当然也是我自己的把控能力不够,这几天看完了第一章,知识点真的是太多了,对于我这种看完就忘的选手来说,真的是不适合我
也只能捋一捋写下来再码出来,这样记忆会深一点,也方便以后自己翻一翻。
01
清廷政治权威之形成
清朝统治的权威是建立在军事镇压与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秩序基础之上的。
1.旗兵、绿营、乡兵------明显的军事统治性质
(1)旗兵:也称八旗
形式上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降清明军汉军八旗。
内容上包括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禁旅八旗:负责守卫宫廷和京师;驻防八旗:全国各军事要地。
(2)绿营:入关后招募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
但绿营要受到驻地方的八旗监视和控制,重要官位由满族将领担任。
(3)乡兵:纯粹的人民武装,乡勇,团练逐渐演变为正规的“勇营”。
清中期后,八旗和绿营已经腐败虚弱,清廷主要依靠乡勇的力量来镇压人民起义。
2.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方面,清廷继续推崇和利用儒家政治思想,任用大批汉族儒生,极力改变异族征服者的形象;另一方面,清政府又仿效秦汉以来中国的君主官僚政体,建立了一套更加适合自己统治的政治制度。
3.政治层级秩序
(1)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以及管理皇族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
军机处:成为有清一代国家政治中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从形式上看,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央政治制度结构离异和专业化的结果,但实际上它设立的目的是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完全是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的产物。
都察院:最高监察机关。
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一级最高军政和行政机关为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其中最高长官为总督和巡抚,简称督抚。总督一般管辖两省或数省,巡抚管辖一省。督抚一下还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专管一省财政与民政,按察使专管一省的司法与监察。
府,设知府衙门,长官叫知府。
县,设知县衙门,长官叫知县。
(3)基层组织
里甲制:征收赋税。
保甲制:维护社会治安。
(4)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控制
官方的行政控制系统:赋税和治安
非官方的行政控制系统:士绅和家族制度。地方士绅对于乡村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的政治权威已经具有了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1.集权统治。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威,中央保持着高度的集权统治。
2.由于乡村基层政权控制在家族势力和地方士绅手中,清朝的政治权利受到很大的控制,缺乏全社会的动员和现代政治所拥有的合法性基础。
3.八旗是清王朝赖以强固皇权和维系社会安定的命脉所系,一旦遇到风吹草动,社会危机就会爆发。
02
清前期中央与地方之博弈
1.与三藩的博弈
清初,为了充分利用汉族降将的力量,统一全国,清政府封了四位汉王。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定南王孔有德。
三藩在政治上,形同独立王国,尤其是平南王吴三桂在三藩中势力最大,这就使中央对云贵的行政统治权实际上名存实亡;在经济上,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这其中尤以吴三桂为最;在军事上,三藩的武装力量已经构成了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潜在威胁,是清初国家稳定的一个极大隐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彻底平叛三藩。
2.与台湾郑氏集团的博弈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入侵台湾,建立殖民统治。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对中国历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三藩叛乱,郑成功之子郑经作为支持者和参加者,一度猖獗海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消灭了郑氏集团势力,统一了台湾。
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