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白跟牛人到底差在哪里?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型”
Part.1
最近小勇给我留言了一个问题:
“在我们公司开会的时候,领导总会让大家就一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每次要不就是想不到说什么,要不就是说上一两句就没的说了。
可是有些同事不一样,他们一站起来说话总是一套一套的,1.2.3.4点说得特别全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我的知识量不够丰富吗?”
相信有不少人都存在跟小勇一样的问题:开会发言没有逻辑,解决问题想不出系统的对策。其实工作几年大家的知识储备都差不多,你的问题在于头脑中没有足够的思维模型。所以你想问题是散的,说出来的话自然也是零散的点,不可能系统而全面的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个最完美的职业?”你怎么回答?
你可能会凭直觉说:“完美的职业,要赚钱多,还要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没的说了。
但如果你脑子中有一个“生涯三叶草”的思维模型,就能像小勇的同事那样说话一套一套的。
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职业,可以参考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我们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这三个要素的交集才是对自己来说最完美的职业。首先是兴趣……然后是能力……,最后说说价值观……”。
你看,这样的说法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了起来,领导和同事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很多人会凭感觉、直觉、过去的经验去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答案往往是片面的,不是最佳选择。如果你能在大脑中存储一些思维模型,习惯套用思维模型去解题,就可以更系统、高效地处理问题。
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过:“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Part.2
那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呢?
思维模型是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
用更好理解的方式来说,我们上学时都学过数学公式,不同的公式可以解不同类型的题目,基本上公式背下来了,解题就很容易。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就相当于当时的数学题,而思维模型就是那些数学题的解题公式了。
实际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思维模型解题。比如说你在工作中要制定下个月的工作目标,这时候就会想到用SMART原则这个公式来帮助自己确定目标。
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按照SMART原则的5个方面来规范目标,能让目标更落地易执行。
再比如你现在要写一篇文章,已经策划好了一个主题,但是写了两句就不知道写什么了。这时候就可以用到《金字塔原理》的SCQA模型作为解题公式。
S(Situation)情景
C(Complication)冲突
Q(Question)疑问
A(Answer)回答
你会发现,套用了公式以后,写完一部分马上就知道下一部分该写什么,真的不愁写不出字来。而且按照公式写作还能让文章非常完整,这就是思维模型的奇妙之处了。
所以思维模型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公式,而且前人已经总结出了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够拿来就用的公式,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财富。
Part.3
查理·芒格一直推崇多元思维模型,也就是来自不同学科的模型,因为你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院系里面发现人世间全部的智慧。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如果你只会很单一的思维模型,那么你会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此。
比如做产品的人眼里就只有产品,做市场的人想到的就是品牌与营销,做销售的满脑子想的是将产品推销出去,做运营的人就靠如何搞活动增加影响力。但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孤立的去解决某一问题并不能达到最终效果。
所以,我们要掌握尽量多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让它们相互作用,帮我们正确的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到哪里学习这些思维模型呢?
推荐以下三种途径。
1. 看书时积累
我们在平时阅读书籍时,经常会翻到思维模型,以前不知道可能看看就过去了,但现在你要开始留心积累。
比如我随便翻开手边的一本书——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就有这样的图。
红框里的三角形就是一个兴趣金字塔的思维模型,说明了兴趣分为三个层次——感官兴趣、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了解过后,你对兴趣的认识就不再是片面的,而是知道了一个兴趣的不同阶段。
书籍中很多思维模型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的,所以在阅读时看到插图可以多停几秒钟。
2. 工作中的收集
除了读书,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大量的思维模型。比如在公司的战略发展讨论会上,你可能听到过SWOT分析这个模型。
SWOT分析法S (strengths):优势
W (weaknesses):劣势
O (opportunities):机会
T (threats):威胁
我们可以用SWOT分析模型对企业或产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
就这样,在开会、培训或者别人的方案里看到某个不错的思维模型,就默默记下来,回家后再通过搜索引擎深入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尝试自己使用。
再如我们职场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大家都开始进行时间管理,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能帮助我们将事情排序。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把工作任务按照紧急和重要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马上去做
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计划的去做
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安排他人去做
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尽量别做
有了这个思维模型,你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任务的安排,从而高效工作。
其实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思维模型还有很多,比如黄金圈、人机料法环、5W2H模型、PDCA工作循环,包括我们上面提到过的SMART原则等等。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不同领域的工作也会有自己领域独特的思维模型,如果你能够把这些思维模型收集起来,你的工具箱就会越来越多,今后遇到什么问题,找到对应的思维模型就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了。
3. 信息流中的收集
其实当你脑子中已经植入了思维模型的概念,会在更多的地方看到这些模型。比如你在手机上刷文章,或是听知识音频,甚至是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能收集到宝贝。
在文章里,会有一些思维模型的配图可以直接保存。关于知识音频或是一个人的知识分享,不光是内容本身可能会展示思维模型,你还可以去分析分享人组织内容的底层逻辑,他的分享结构是什么,这有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模型。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举个例子:比如上周我去听一节当众讲话的课程,里面介绍了一个主持人的公式:“称迎重人请”
称:称呼
迎:欢迎大家的到来
重:说历史背景
人:介绍重要讲话的人物
请:邀请其上台
那么在以后面临要当主持人的角色时,套用这个公式,上了台就不会尴尬。思维模型还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沟通和表达。
Part.4
你现在可能又生出了一个疑问:“这么多的思维模型,我们如何记得住呢?”
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建立一套知识卡片。每当我见到有用的思维模型,我都会用小卡片把它们画下来。有时候不方便画的,就先用手机拍下来,然后有空的时候再去整理。
你可以像我一样准备一些这种正方形的白色卡纸,在卡片的正面画出具体的思维模型,反面则写上这个思维模型的使用边界和具体细节。我的这种卡片是穿好孔的,带一个铁环,能把所有的卡片串联在一起,不容易丢失。
学科领域很多,你将来接触到的思维模型也会很多,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思维模型都有自己的使用边界(也就是使用条件),一定要在背面标注好。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翻看这些模型卡片,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翻阅的次数多了,很多卡片的内容也就烂熟于心,然后再把模型不断地应用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这些思维模型的掌握就越来越巩固。
如果你觉得费事,也可以运用云笔记等工具建立文件夹来帮自己收集,如图所示:
Part.5
最后总结一下:
1.思维模型是我们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工具箱越多,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2.思维模型的概念: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
3.收集思维模型的方式:看书、工作、信息流。
4.如何记住思维模型:制作知识卡片、利用云笔记收集。
5.注意事项:每个思维模型都有自己的使用边界,一定要注意其使用条件。
萌萌一页纸工作法,头条号签约作者,用一张纸和一支笔解决所有职场难题。欢迎关注萌萌,开启一段奇妙的视觉思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