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争取做个生活家想法

断舍离是一场自我救赎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147人  絮宝

我的母亲从来不丢东西,家里的冰箱总是装满食物,很多甚至从年初留到了年末,每当遇上打折,她又容易失去理性,买入很多“以后”“可能”吃完的东西,从小到大,我在冰箱里见到过很多绿油油的奇怪食物,散发出难以言说的味道。

我一直无法理解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好好生活呢?

即使母亲很勤快的打扫,家里还是经常乱糟糟,是成了她厌恶的存在,每次回到家,她都很容易发脾气,并觉得是我们把家里弄乱的。

《断舍离》一书中提到类似的例子,说到囤积的食物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母亲跟文中那位女士一样,都是老师,“冰箱里囤积着大量的食物”多半是出于不知何时才能去购物的不安,出于对未来的担忧。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是为断。

所以,当我们长大后外出读书,第一次归家进行大扫除时,顶着被母亲责骂的压力,把家里这些东西都丢掉,顿觉轻松不少,仿佛扔掉了许多烦恼,后来也很少听到母亲的抱怨,她舍不得丢的东西,我们会帮她丢,无力反抗之下,只能从源头克制。

断,能改变一个家的气场。

文中还讲到一个例子,弘树先生病中收到同事送来的千纸鹤,病好出院后也一直留着,在狭小的住宅里,千纸鹤不断释放曾经生病的负能量。物品应该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病好后,带着对同事的感谢和美好的回忆出院,把千纸鹤留在医院。舍弃多余的废物,是为舍。

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你往往会因为习惯保留一些以后永远用不上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物与你,就像渐行渐远的朋友,回忆还在,却相对无言。区别在于,它们不会离开你,所以这种错误的感觉就一直都存在。你应该主动送其离开,再去认识新的朋友,步入人生下一旅程。

舍,能夺回被侵占的空间和能量。

文中一位老母亲十五年前生过病,被一种特效药治好了,后面就一直保留着这种药,因为有着对未来的不安,担心再次生病会找不到有用的药,所以就把药当救命符一样留着,尽管它早已过期。聪明的做法是相信医学的发展,感谢治愈自己的药,并将他们处理掉,让自己一直保留在一个健康状态,脱离对物体的执着,是为离。

这与认知有关,我发现很多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老人都有这种习惯,喜欢囤药,不相信过期药没有药效,仿佛只要有药就能治病,而这种药有时也真的能治好一些病,现在知道,这种药学名就叫安慰剂,能够被安慰剂治愈的疾病都是心病,如果不是对未来的不安,也不会得这种病。因为不安留着过期药,再被过期药“治愈”,强化自己留药的行为,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身心。

离,能更乐观的看待未来,吸引正能量。

断舍离不只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行动。

从衣柜开始,将自己不穿的衣服洗干净折好,一件一件打包,送给更需要的人,跟它们说“对不起”和“谢谢你”,好好告别。对接手人说“请收下”,就像送别一位陪伴你许久的老友。

对所有的混乱都可以采用三分法,大分类分成三个中分类,中分类分成三个小分类,不断的分类,筛选出重复的物品,在重复的物品中保留最让自己心动的那一件,其他的都送走,这样你用的就永远是最让我们心动的物品。

遵循“七、五、一”原则,看不见的空间只放七成物品,如衣柜;看得见的空间只放五成物品,如碗柜;装饰性的空间只放一成物品,如墙面等。

不良库存等同于负债,如前面提到的过期食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应该遵循“每次主义”,学会知足,不怕不足,不用担心没有时间去采购食物,即使一两次断粮,你也不会因此没东西吃。

随着每一次行动,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在发生变化。

东西越来越少,你花在内耗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慢慢的,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从混乱的人生中解放出来。

买得少了,你更愿意花钱买真正心动的物品,通过它们来提升自己的品味,成为“永远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以前,身边充斥着自己不喜欢的物品,围绕着不想要的事物,现在,从掌控周边环境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能做出的改变,动力不断累加,干劲越来越足,有意识的将改变延伸至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杂事,就像桌上的杂物,在不断的整理下,越来越少,一切都是整洁有序的状态。通过整理,你能改变生活,就像书中所说“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断舍离的生活态度,伴随着意识的转变,当习惯了只用最喜欢的那件物品,只用必要的物品,生活的舒适有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看得见的生活在改变,看不见的环境也在改变,通过有形改变无形,把自己从混乱无序的生活中解救出来,进入更深层的生活状态。

断舍离是一场自我救赎,生活本可以更简单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