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2017-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丁德拉娜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题记

图片发自网络

        近日,看完了余华先生所写的《在细雨中呼喊》,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性深感遗憾!使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地思考其中的缘由。

      这部小说是充满了苦难与生离死别的,似乎整篇文章都从未离开过“死”这个话题“我”弟弟孙光明为救人而死,无赖父亲孙广才最终死在了粪沟之中,年少的挚友苏宇病逝于家中,祖父如愿以偿地死去。而“我”生命中的过客们也往往在当时的年代艰难而执着地“活着”:年少时爱慕的对象冯玉青自尽之后坠入风尘,留下懂事的幼子鲁鲁执着辛酸地寻找落魄的母亲。然而余华在描述这些悲剧时却用了一种貌似喜剧的方式,寄关怀于笔端的荒诞之中。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中关于“我”父亲孙广才的死:这位父亲的形象与“父爱如山”无关,反而是对传统中高大的父亲形象的彻底解构与颠覆。孙广才是个不顾人伦的超级大无赖,不仅曾调戏儿子看上的姑娘,还对自己的媳妇下手,并且光明正大地将家里的物品一件一件地挪到寡妇家中,甚至在幼子死后并未表现出关爱,反而希望能凭借他“见义勇为”的行为给自己谋利。


        孙光平的第一桩婚事被孙广才伸手去摸人家的乳房而搅糊,唯一一位媳妇也被孙广才糟蹋,最后孙光平一怒之下割下了父亲孙广才的耳朵。读到这里,我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为孙广才这种贪婪好色的无赖行为而感到愤怒,所以觉得他落得如此下场是罪有应得,但是也替孙光平入狱感到悲哀,同时也在内心思考:当时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古时候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伦理都到哪去了?同时又暗自庆幸自己处于当今的和谐社会。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现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学院,我们更应该注重古人所提倡的伦理道德。

在孙有元人到老年无任何帮助只剩下一张嘴等着吃饭时,孙广才更是时刻盼望着他父亲能够死去,当孙有元如愿以偿地死去时,“我”父亲总算是如释重负地笑了。然而,当母亲死后,父亲却像是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似的,每晚到母亲的坟前哀嚎,最终死在了一片充满污秽的粪坑之中,当有人在粪坑中误以为是一头猪而暗自窃喜可到头来发现是孙广才,又将他扔回粪坑中时,我的内心是无法言语的,我不知道是该拍手叫好,说这个恶毒无伦理的坏人终于不得好死,还是该站在人性的角度里怜悯他。我觉得作者加在孙广才身上的黑色的幽默无关乎批判讽刺,只是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去评判他的善与恶,告诉读者像孙广才那样的小人物是那个荒诞时代的参与者。


说到死亡,我又不得不写文中关于“孙有元因贫困而在大年初一异想天开地扛起他父亲的遗体送进当铺”的情景。这段文字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天哪!我不知道余华是以怎样的一个心情写下这段文字,但我却已被其中的文字深深感染,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贫穷是如此地可怕,它可以让一个人做出如此荒唐的行为,竟想拿自己父亲的死尸去当钱,同时我又感恩我的父母,感恩这个温暖的社会,从没让我受过一丝严寒,尝过一次饥漉。当祖父挥动着遗体与当铺里的伙计打斗,将曾祖父的脑袋打在一把椅子上而发出一声可怕的巨响时,祖父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可悲的孝子的形象:他先是目瞪口呆(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如此地愚蠢和可笑,又是多么的大逆不道),然后痛哭流涕,坐在冬天的一棵榆树下怀抱着损坏了的曾祖父,他好似是在跟曾祖父道歉,又像是在怀念过往时光,最后埋葬了父亲。

除了死亡,这部作品也凸显着主人公的孤独之感。自小就被家里人孤立的孙光林,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子里都被外人看做是怪胎,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朋友的陪伴。因为异常害怕孤单,所以不得不整天跟在苏杭后边,但由于志不同不相为谋,后来两人分道扬镳了。他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此时的“我”已渐渐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以至于当同样孤独的苏宇主动跟“我”讲话后,“我们”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苏宇的死去,使“我”品尝到了失去友谊的滋味,再度陷入孤独。


而这部小说也充满了对纯真的童心的追忆与呼唤,“我”在孙荡有两个真挚的朋友,一个十月一号出生名叫国庆的男孩,和一个叫刘小青的,他们三个人下午放学后就往乡间池塘跑去摸小虾的情景是多么美好,虽然也有过争吵,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段异常天真烂漫的友情,以至于作者回忆起他们时内心充满了甜蜜,但他们的命运却并不那么如人意。国庆在9岁时就被父亲抛弃,必须自己掌握命运;刘小青的哥哥在“我”12岁那年秋天患急性黄疸肝炎死去;而“我”,因王立强的死去而不得已回到南门,却发现“物是人非事事休”。而他们三人的纯粹的友情,我却如何也忘不了,比如国庆对孙光林说:“以后缺钱花,就给我来一封信。”虽然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曾见面。


合上书本,再细细品味“在细雨中呼喊”,是啊!整部作品都像是弥漫在细雨中,呼喊却无人应答。回忆再心酸苦楚,终究已成往事。

最后我却想说,即使人们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种种不可避免的磨难,但我们却要以强者的姿态坚强地走下去!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无法把握一切,而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内心。相信路在脚下,活出你的精彩!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